務工人員“貨”比三家不著急,在招聘現場,許多求職者仍處於“觀望階段”。一位昆明婦女想尋求一份服務員的工作,她連續詢問了數家餐廳、酒店。工資多少,每天工作多久,怎麼輪班,提成獎金怎麼算,有沒有保險,每一個問題都會問得很詳細。
目前僅閔行區用工缺口就有1000多個,主要集中在制造業、服務業等勞動密集行業。目前企業紛紛將工資上漲10%-20%,卻仍然吸引不到工人。現在,不僅用工成本增加,工人對工資的期望值也越來越高。目前上海普通工人月薪1500元左右,很多工廠雖有不同漲幅,也一時難以招到工人。
以普工為求職意向的人群中,65%的人希望月薪為3000到5000元。而企業上調工資水平后,給出的普工月薪多為2000元左右。雖然工資紅利仍是影響求職者選擇企業時的關鍵因素,但雙休、包食宿、五險一金以及年終獎等福利條件也被求職者看重。
人口紅利在消退。這也是這些年總是出現用工荒的原因之一。企業對此沒有充分認知,總是沉浸在以往可以充分消費人口紅利的狀態,彼時既不用支付高工資,也不用提供太好的福利,工人多數吃苦耐勞,可惜,這樣的時光一去不復返了。
80.90成為外來工的主體。求職者在其他方面的需求也已漸漸趨近,包括職業規劃 、滿足感等。老板們應當充分認識到這一點,不能再以一種俯視的姿態,把求職者當成“農村進城務工人員”看待。
鄉村向城鎮化發展。求職者以往把眼光放在大城市,現在就近在家門口就業,不再需要遠赴外地遠離家鄉,同時方便照顧家庭。
城市發展致使交通更為便利。工人不再單一選擇在一個地方長期工作,背井離鄉一干兩三年,而是有更大的選擇余地,挑選各方面條件合適且自己滿意的工作。
"供需"雙方需求不對等。導致求職者"訴苦"大量高學歷人才找不到工作,招聘者"抱怨"招不到技術型人才。一方面普工短缺,一些企業沒辦法開工﹔另一方面大學生就業非常困難,也不願填補普工空缺。用人單位需要人,如果信息不能完整、及時地傳達給求職者,兩者也會出現擦肩而過的現象。
高校培養人才方向轉變。教育傾向高學歷人才培養,導致真正技術型的人才缺失。職業院校學生因為技能性、專業性較強,求職比一些大學的某些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還好找工作。過去勞動年齡人口佔比一直上升的階段已經結束,現在基本上呈現負增長,但勞動力需求並沒有減弱,這兩年就業新增崗位創新高,尤其去年和前年,城鎮就業崗位都是近十幾年最多的,經濟增長對勞動力需求的拉動作用在增強。

浙江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傅允生教授說:“浙江中小企業多從事低附加值的產品,競爭力很大一部分來自廉價勞動力。目前的經濟狀況說明沿海地區依靠低成本勞動力獲利的生產方式已經走到盡頭。嚴峻的經濟形勢‘倒逼’企業通過競爭實現優勝劣汰,優化市場環境。讓經過洗禮的企業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轉型升級,這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道路。”提高產品附加值、提升機械化程度。大程度上減少了用工成本,本來的勞動密集型產業轉變為一條流水線后,可能隻需要幾個工人。
政府應匹配供求關系,培養技能型,專業性的人才現在的“用工荒”更多的是“技術荒”,企業技工和熟練工短缺,僅靠招人、挖人是行不通的,主要靠自己培養,才是唯一出路。
就業信息應該下鄉,但隻有“送崗下鄉”還遠遠不夠。例如建立健全農民工就業動態定點監控制度,在人力資源市場、大中型企業、民辦職業中介機構、車站碼頭等進行定點監測,每周報告農民工流動動態﹔同時,發揮基層勞動保障站(所)作用,及時掌握農民工歇崗、待業、失業和返鄉等情況,准確了解用工地勞動力供求信息,把握農民工群體動向。

人民網福建頻道策劃,歡迎轉載或報道,但請注明出處,違者必究。出品:人民網福建頻道 策劃:陳楚楚 美編:洪慧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