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各方說法爭執不下時,昨天下午,北京市政府新聞辦公室官方微博“北京發布”做出回應,稱經北京文物局派出的專家鑒定,王剛所砸的所有文物都是假的:“近日,有網民質疑王剛在北京電視台‘鑒寶’節目中把真文物當成假的砸了。北京市文物局對此事高度重視,立即請北京市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專家前往鑒定。經對砸了的文物殘品鑒定,所有被砸文物都是假的。北京市文物局表示歡迎廣大網民監督。”
經北京文物局組織專家鑒定,王剛節目中所砸瓷器均為贗品。但公眾的疑問,並非真的質疑王剛是否砸的是贗品,而是這種混淆不清的狀況難以取信於人。專家鑒定文物,由誰來鑒定專家?面對中國古玩鑒定行業的混亂局面,還需要另一把護寶錘,那就是系統的外部監管和約束機制。否則在古玩鑒定市場的浩瀚煙海中,必定還是冤魂無數。
其實英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就有一個鑒寶節目,也砸贗品。這個我們並不是要模仿他們的,王剛之所以做出這個行動,是為了告訴別人,這個仿品背后是一個騙人的行為,我們要“砸”的就是這樣一種行為,要起到警醒警示作用,讓藏家懂得正確收藏,不要自己“蒙”自己,沾沾自喜地收藏著一件假東西。【詳細】
關於王剛砸瓷這一舉動,我覺得沒必要過度去關注它。這是一種社會現象,這種做法的初衷未必是壞的。王剛自己也說了,他們是為了提高普羅大眾對文物真偽的認識,提高大家的收藏意識。我覺得這個節目做了這些年,對老百姓收藏意識的提升還是很明顯的,現在很多人都會拿出一件老舊的東西去找人鑒定,去辨別真假。當然,這種砸瓷的節目方式,沒必要去宣揚,也沒必要去反對,存在就是一個歷史過程、一種社會現象,如此而已。【詳細】
著名收藏家、中國收藏家協會玉器收藏委員會主任姚政對於砸贗品的這個方式姚政也提出了自己的異議。東西真假暫且不說,砸了瓷器就意味著“終止了它的生命”。而高仿品在很多年以后很有可能成為珍貴文物。他認為砸碎所謂贗品的這種處理方式久而久之會傷害民間收藏者的感情。而瓷器存在於中國人最為豐富的民族記憶之中,電視節目對所謂瓷器贗品的評價和處理過於武斷。【詳細】
對於瓷器而言,其實沒有真假之分,因為它們都是瓷器。如果要談,隻能說這件瓷器到代不到代,你的推斷是不是准確。瓷器無論新舊,都不應砸。中國自宋代以來,就一直有后代仿前代藝術品的慣例。這是對前人的學習和傳承,所以這種行為不能一概說成是為了造贗品賺錢。我們隻能理解成:王剛的“砸”的行為只是一個信息,一種表態這個東西被砸掉了,你失去了,才會更懂得以后要怎樣去挑選值得收藏的真品。【詳細】
針對眾藏家的質疑,《天下收藏》節目組的回應是——絕不可能砸錯!《天下收藏》制片人韓勇稱,雖然觀眾在節目當中隻看到三位專家,但他們的背后有一個龐大的專家庫。“專家庫由三部分構成:一是來自專業機構的專家,如博物館和文物局的鑒定專家﹔二是拍賣公司的高級從業人員,他們多是拍賣公司的業務帶頭人﹔三是高端藝術品行業當中的經紀人。每一件瓷器,至少要由3到5位專家鑒定,並且實行一票否決。而且我們是把最有把握的瓷器拿出來做節目,絕對不會砸錯東西。”【詳細】
王剛坦言:要問我為什麼採取如此極端的方式對待贗品,簡言之,就是恨啊!恨那些造假、販假者,同情進而警醒那些上當受騙的藏友們。這麼做,實在有些現實關懷在裡面。我在這行裡待久了,耳聞目睹太多太多窮其一生積蓄,買到的全是贗品的辛酸故事。這就讓我下決心,在節目中淡化人們最關心的價格因素,而是突出對瞎活(假貨)的鑒別與打擊。【詳細】
除了拿粗暴當噱頭,追求眼球效應外,“王剛砸贗品”實則砸出了當下文物鑒定的監管漏洞。正是因為鑒定行為缺少監管約束機制,才有了“王剛砸贗品”的草菅“寶”命。著名收藏家姚政為此發出“中華文物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的疾呼,要想“砸寶”錘下留情,除了需要媒體和收藏界加強行業自律,更需要完善文物鑒定監管機制,建立起統一、規范的文物鑒定資格認証制度,厘清鑒定機構和個人的責任,促使其對手中的權力多一分敬畏。【詳細】
鑒定行業亂象叢生,所折射的是整個社會的亂象。文物鑒定不是什麼人都能干的,因為其行業本身就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個行當應是清淨之地、干淨之地,不應藏污納垢。文物鑒定專家都是專門之家,也該有足夠的專業精神。玩個心跳可以,一時走眼亦無礙大事,但為騙子站台,故意作假,則是與專業素養無關了。不客氣地說,那是在走險棋,是在有意觸碰法律法規這條高壓線。【詳細】
其實娛樂節目就是娛樂節目,即使以“砸東西”這個責難最多的焦點論,格調高不高是一回事,上綱上線卻並無道理——這些送來過眼的藏品都是私人財產,上節目 前簽署過有法律效力的免責聲明,鑒定結果出爐前還有返回退出的機會,這種情況下即便被砸的是“真家伙”,也還是願打願挨的事,與看客們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