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頒獎儀式在廈門海滄舉行

2020年11月16日14:14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15日,“第四十屆旺旺·時報文學獎暨第一屆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頒獎儀式在廈門海滄舉行。據悉,這也是台灣時報文學獎創辦40年來,首度與大陸合作舉辦的大型文學類征文評獎活動。中共廈門市委常委、海滄台商投資區黨工委書記林文生,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研究所所長張志強和出席兩岸人文學論壇的200多位嘉賓到場祝賀。

“與台灣《中國時報》社聯合舉辦此次活動,是海滄持續為兩岸融合發展探索新路,打造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的橋頭堡的有益實踐。”兩岸散文獎組委會主任曹放介紹,將散文獎與中國海洋文化特色書院金沙書院相結合,旨在通過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學的聯結碰撞,進一步釋放兩岸交流潛能,形成新的優勢文化品牌。大賽組委會副主任洪肇君從台北連線表示,台灣《中國時報》首次走進大陸就選擇與海滄合作,也正是被海滄在邁向國際一流人文高地過程中取得的矚目成就所吸引。

頒獎典禮現場。林林攝

“我常常向報刊雜志投稿,那時候的夢想就是能夠拿到時報文學獎的証書,萬萬沒想到,這個夢想在廈門海滄實現了!”從散文獎評委會顧問、著名詩人和散文家舒婷手中接過証書,獲獎代表、台胞青年符坤龍激動不已。

據了解,本次大賽圍繞以“兩岸視域中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旨在鼓勵書寫生活,提振漢語文化,發掘優秀散文創作,促進兩岸藝文交流﹔並以此為紐帶,密切兩岸情緣,深化兩岸認同,共同促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經過兩岸共同發動征集,本次大賽一共收到了來自海內外的征文作品1002篇。評委會秘書長、廈門大學教授徐學介紹,征文內容涵蓋建筑、民俗、職人工藝、飲食小吃、人文歷史、地名風俗、鄉土情懷等多個方面。大賽組委會副主任洪肇君在台北連線確認,這次征文作品數量超往屆活動三倍,創近十年來新高,為華人文壇注入生命力。本次獲得首獎的是台灣桃園作者何志明的作品《父親,我回家了》。

在業界人士看來,本次大賽具有很高的含金量。被稱為“中國研究曾國藩第一人”的大陸著名作家唐浩明、台灣著名作家楊渡共同出任賽事評委會主任。賈平凹、舒婷、林谷芳、簡媜等兩岸文壇巨匠擔任顧問。他們組成了兩岸最強的評審陣容。

唐浩明表示,這次參賽者分布范圍很廣,投稿數量很可觀,証明了兩岸同胞共同的文化認同。海滄通過舉辦散文獎維護這種文化認同,使命光榮,再次體現了海滄“閩台文化基因庫”和“海絲文化橋頭堡”的重要作用和責任擔當。

頒獎典禮現場。林林攝

“在眾多參賽作品中,我們看到歷史的連結、文化的連結,特別是民間文化的連結。”長期致力於兩岸文化交流的台灣作家楊渡告訴說,散文獎對傳統文化的傳揚、對地方文化的扎根,都有重要意義,希望未來兩岸能有更多精彩動人故事在這個平台呈現。

大賽評委、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思認為,散文可以言志、抒情、可以承擔虛構的任務,是文學新秀大展身手的舞台。本次散文獎為文學青年提供了嶄露頭角的寶貴機會。這次散文獎必將在青年之中形成感召力量,讓他們從文學前輩、文學偶像當年出發的地方踏上征途。

評委會顧問、著名作家賈平凹從西安連線表示,希望兩岸散文獎一年一年持續辦下去,一屆比一屆辦得更好。

評委會顧問、台北書院院長林谷芳認為,以散文獎活動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是一個新的創舉,文學是一條回家的路。這是引導兩岸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回歸和守望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

在台灣《中國時報》董事長王豐看來,舉辦散文獎意義非凡,不僅吸引了兩岸文學界大咖共襄盛舉,也能讓兩岸文學愛好者充分享受、陶醉在濃厚的文學氛圍中。

兩岸散文獎評委《中國青年報》原副社長謝湘表示,這個文學獎活動有益於增進文學與民族傳統的聯接,有益於增進文學與青年一代的聯接,從而更深刻地喚起海內外華人“同根同源,四海一家”的團結意識。

在當天的頒獎儀式上,舒婷宣布2020年度金沙書院兩岸散文獎征文活動正式啟動。呂紹園、胡育寧、蘇少觀等十幾位兩岸青年文學愛好者手捧鮮花擁上台去,向舒婷和各位線上線下的評委致敬,表示將踴躍投稿參賽。

主辦方將獲獎作品匯編成冊《台海文心(2019年卷)》。在儀式上,兩岸評委為獲獎者代表贈送了由台灣中華書法學會會長張炳煌題寫書名的《台海文心》一書。

值得一提的是,在散文獎活動的推進中,主辦方對獲獎作品進行影視化推廣。今年7月,在散文獎獲獎名單公布之后,海滄與台灣《中國時報》合作,啟動了“看”散文“影”共鳴兩岸金沙散文獎獲獎作品影視化征集大賽,這是兩岸第一個把散文獎作品影視化的先例。台灣大學生參賽非常積極。征集活動收到了21個團隊的劇本和分鏡表,其中台灣團隊就有18個。他們拍攝的作品體現了專業水准。影視化征集活動評委、台灣文化大學廣告系主任鈕則勛在給微電影打分時很為難,因為作品都很優秀,有兩部作品他一度給了同分。對三部獲獎的影視作品,主辦方在台灣開設投票網站,吸引對影視有興趣的大學生來投票,選出最佳影片,總投票數超過17000張,傳播效果非常好。經過測算,這次活動吸引了全台灣80%以上的影視傳播專業學生參與。(林林 王慶平)

(責編:陳楚楚、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