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見效”  福建林長制撬動“綠色指揮棒”

2022年08月25日08:57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林長制撬動“綠色指揮棒”

福建省全面建立林長制,守護綠水青山。圖為武夷山燕子窠生態茶園全景。記者 游慶輝 攝

龍岩市永定區洪山鄉護林員在巡山。記者 游慶輝 攝

被譽為“紅菇村”的大田縣東風農場盂坂村成立護林隊,對產菇林區採取精細管護,讓山林變成“綠色銀行”。圖為村民在擺放採收的紅菇。記者 游慶輝 攝

永安市金盾森林資源管護有限公司的巡護員利用無人機巡山。 黃海 攝

永安市金盾森林資源管護有限公司管護人員在巡山。 黃海 攝

2016年,莆永高速感德段兩側的茶山,黃土裸露。 王燾宗 攝

經過生態治理,如今,莆永高速感德段兩側的茶山已經綠意盎然。王燾宗 攝

  核心提示

  2020年12月29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意見》,明確地方各級黨委和政府是推行林長制的責任主體,確保到2022年6月全面建立林長制。隨后,福建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實施意見,要求確保到2021年年底全面建立林長制,並基本建立配套制度。去年9月,福建省已全面建立省、市、縣、鄉、村五級林長責任體系,共設立五級林長3.3萬名,並確定了各自責任區域。

  在傳統印象中,種樹護林只是林業部門的責任。而在現實中,光靠林業部門單打獨斗,管不了,也管不好。

  林長制解決的正是這個問題。它以黨政領導負責制為核心,讓每一片森林有了責任人,讓每一位地方主官有了“責任山”,構建了無形的“綠色指揮棒”。

  告別“小馬拉大車”

  王燾宗的手機裡保存著兩張照片。

  第一張拍攝於2016年,畫面中,莆永高速感德段兩側的茶山,茶樹低矮,黃土裸露,乍一看,宛若“禿頭山”。第二張是今年的新圖,展現的是同一片茶園的不同景觀:茶樹高了,樹冠大了,梯壁百草豐茂,鄉土闊葉樹呈帶狀分布其間,綠意盎然。

  “禿頭山”蛻變為生態茶園,驅動力源自林長制的前身——山長制。

  “我女兒第一次見到這片‘禿頭山’時,戲稱這裡堪比黃土高坡,是安溪的‘西北坡’。”王燾宗是安溪縣林業局現任局長。2016年,他剛剛履新安溪縣感德鎮鎮長。畫面中的茶山,就在他的轄區。

  位於安溪西北山區的感德鎮,是鐵觀音的核心產區。上世紀90年代,安溪鐵觀音市場開始進入黃金期。利益驅使下,毀林種茶、過度開墾、粗放管理等問題隨之出現。

  “為了獲得更高產量,茶農普遍實行高密度種植。”感德鎮岐陽村村委會主任王樹林說,由於密度過高,茶樹生長空間受限,茶農隻好矮化栽培茶樹,“結果是茶樹樹冠小、根系不夠發達,植被覆蓋率低,茶山土表裸露,引發水土流失,茶葉品質也受影響”。

  2013年底通車的莆永高速穿鎮而過,第一次把感德並入全省高速網絡,也讓“禿頭山”暴露無遺。

  為改變這一局面,當地請來農業林業水利專家,制定了一套生態修復方案。方法不難,無外乎退茶還林,間種闊葉樹,套種草本植物,提升茶樹高度,保留梯壁雜草等。但操作起來,卻舉步維艱。

  “今天種下去,明天茶農要麼偷偷拔了,要麼就給你搖死了,最后種樹不見樹。”王燾宗說,因為責任不明晰,鎮村干部推進茶山治理的動力不足。“反正是林業部門的責任,板子打不到自己身上,何苦還要去得罪人呢?”

  王燾宗道出了林業管理的無奈。

  “長期以來,林業部門承擔著森林資源保護發展的‘全責’。”省林業局林長處處長楊細明說,林地林木資源保護、森林防滅火、鬆材線虫病防治、野生動植物保護等工作還未提升到由地方黨政負總責。“林業部門‘小馬拉大車’‘單打獨斗’的結果是,管不好,也管不了。”

  與此同時,林業部門長期依賴的一些行政管理手段正在弱化,不少地方的鄉鎮林業站人員老化、力量不足,森林公安從林業系統轉隸至公安系統,林業執法隊伍不夠健全。

  “管好森林資源,林業部門應切實擔負起責任,但首要責任應當在地方黨委政府。”楊細明認為,要推動責任主體轉變,明確地方黨政領導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的目標責任。

  王燾宗也是這麼想的。2016年,他借鑒河長制的經驗,在感德鎮的35座茶山引入山長制。2018年,安溪縣在全縣推廣這一做法。

  “縣長是縣級山長,鎮長是鎮級山長,村裡還有村級山長。管好了有激勵,管不好要問責。”王燾宗舉例說,村級山長若未盡責,將不能在下一屆村兩委換屆選舉中獲得提名。板子打到了山長身上后,茶山治理立竿見影。數據顯示,感德鎮水土流失率從最高時的34.9%,降低到了去年的6.57%。

  事實上,不僅僅是安溪,福建省福安市、廈門市海滄區等地,也相繼試水山長制。去年開始,山長們有了另一個統一的名字——林長。

  2021年,福建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於全面推行林長制的實施意見》,要求確保到2021年年底全面建立林長制,並基本建立配套制度,比中央要求提前半年。去年9月,3.3萬名林長到崗履職。

  讓林長制長出“牙齒”

  今年1月,省林長辦公室向全省九市一區發出了一份林長制考核結果通報。通報列明了過去一年各地林長制工作得分與排名,以及對應的等次,同時附上了一份問題清單。

  對林長進行量化考核,事關著黨政領導干部的政績。

  “省級設立總林長,由省委書記和省長擔任,設立副總林長,由省委省政府分管領導擔任﹔市、縣、鄉同時設立林長和副林長﹔村設立林長。”楊細明說,林長制的核心是黨政領導負責制,“將各級林長明確為地方黨委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使保護發展森林資源的責任由林業部門提升到黨委政府、落實到黨政領導”。

  如何讓責任真正得到落實?關鍵在於讓制度長出“牙齒”。

  “我們將各地黨委政府列為考核對象,考核內容共14項,考核結果分優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個等次。”楊細明說,考核結果抄送省委組織部、省效能辦、省審計廳,作為各地年度工作績效考評的重要依據,同時作為黨政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的重要依據。

  “綠色指揮棒”下,山有人管,林有人護,責有人擔,許多困擾已久的林業頑疾得以根治。

  林業案件執行難題,曾讓王燾宗很頭疼。“對於違法佔用林地等林業行政案件,林業部門查處容易,執行困難。”他說,基層林業部門一共就幾條“槍”,大部分是專業技術人員。由於執法力量薄弱,許多案件裁定后難以執行,最終成為“歷史遺留問題”。

  林長制直擊痛點。隨著決策層級提高,調動各方力量變得更加容易。今年6月,在鄉鎮等各方力量協助下,安溪縣在一個月內完成了對43個違法違規圖斑的處置,並開展復綠補植。不僅如此,在林長制加持下,林業部門在面對項目違法違規佔用林地問題時,也更有底氣說“不”。

  “綠色指揮棒”下,森林資源得到了更精細的管護。

  目前,全省森林資源共劃分1.9萬個網格,並配齊護林員,實現全覆蓋監管。與此同時,各地加強基層林業站標准化與服務能力建設,整合基層執法力量,建設森林資源監測管理系統,開發護林員巡護平台,構建全省林業無人機應用管理體系,為全省800多萬公頃森林提供天空地全天候守護。

  每天早上8點,43歲的游真祥便要騎上摩托車,從永安市洪田鎮小磉村的家裡出發,開啟一天的巡護之旅。

  作為永安市金盾森林資源管護有限公司的專職巡護員,他擔負著4個村庄近2.5萬畝山場的管護責任。游真祥隨身攜帶的智能終端,實時記錄著他的巡護軌跡。一旦發現火情或盜伐亂象,游真祥將第一時間與后台聯動。

  為提高護林效率,永安組建了全省首家專業化森林資源管護企業——永安市金盾森林資源管護有限公司,探索森林資源物業化管理。

  “我們採取‘誰出資、誰受益’的企業化運作模式,設立10個巡防中隊,劃分102個管護網格,隊員就是網格內的森林管家,中隊長相當於小區的物業經理,業主對管護服務的滿意度是績效考核的核心指標。”公司負責人李霖說,得益於規模化、專業化的管護,永安集體林場的管護成本降低了50%,效率也變得更高,“50畝以內的一般性火情,基本能在15分鐘之內趕赴現場、30分鐘之內完成扑救”。

  同唱護林“一台戲”

  最近,龍岩市新羅區人民法院審結一起盜伐林木案。

  被告人陳某華在未辦理林木採伐許可証情況下,私自採伐雁石鎮新竹坑頭山場的30多立方米杉木,因而獲刑8個月,緩刑一年,並被處罰金3000元。鑒於主動投案且認罪認罰,並自願繳納生態修復履約金和森林碳匯補償金共22966.99元,陳某華獲從寬處理。

  “濫伐林木不僅破壞了森林資源,還造成了森林碳匯的損失。”省林業局造林處副處長楊子清說,福建正探索在涉林刑事案件中引入林業碳匯損失補償,並將其作為被告人認罪認罰的考量情節。本月5日,由省林業局、省高級人民法院共同制定的《刑事司法林業碳匯計量方法(試行)》通過專家評審。這也就意味著,刑事案件中的林業碳匯補償,將有全省統一的計量標准。

  這是林長制下,林業與司法力量深度互動的一個縮影。

  “全面推行林長制后,我們形成了黨委政府主辦主抓,各級各部門各負其責,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同唱一台戲’的良好格局。”楊細明說,全省各地紛紛探索建立了“林長+警長”“林長+法院院長”“林長+檢察長”等工作機制,匯聚起了護林合力。省高級人民法院、省人民檢察院、省公安廳要求,2022年全面落實省、市、縣“林長+法院院長”“林長+檢察長”“林長+警長”工作機制,在同級林長辦設立工作聯絡室,目前已基本實現。福州則構建了“一林一長一警一員”模式,確保每塊林地都有林長、公安民警和護林員負責管理。

  社會力量也被動員了起來。

  連城人沈清智如今多了一重身份——民間林長。去年9月,連城縣面向社會招募民間林長,首批共選聘5名縣級民間林長、54名鄉鎮民間林長,任期3年。“縣林長辦不定期向我們通報情況,我們則要履行監督職責,督促各級林長與護林員履職盡責。”沈清智說。

  王燾宗則期待山河聯動。

  “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山頭綠不綠,河湖清不清,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系。”他說,當前我國已全面推行林長制與河湖長制,雙方應當加強聯動,建立健全信息共享、信息通報等制度,推進生態環境系統治理。

  眼下,福建省林長制已從“全面建立”走向“全面見效”。去年,全省完成造林綠化107.43萬畝,林業產業總產值突破7000億元,林業行政案件明顯下降,森林災害得到有效控制,森林火災持續控制在低位﹔鬆材線虫病疫情面積下降5.4個百分點,減少1個鄉鎮疫點。(記者 張輝 通訊員 張錦川)

(責編:吳舟、陳楚楚)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