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同奮進謀全局

夜幕降臨,白龍洲大橋上,閩侯縣城與竹岐鄉散步的人流開始交匯。橋中間,車流穿梭﹔橋兩側,人流如織。
連接閩江兩岸,融合城鄉之間,不久前,歷時三年建設的白龍洲大橋正式通車。這項閩侯縣近年來單體投資最大的民生工程,加快了閩侯全方位融入福州中心城區的步伐,成為推進福州都市圈建設的重要助力。
福建“八山一水一分田”,“山”和“海”之間,曾經橫亙著一條區域間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溝壑”。
新時代的十年,福建省改革開放、經濟社會取得跨越發展。處理好自身發展和協同發展的關系,對推進福建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深化新時代山海協作,統籌推進解決區域差距和城鄉差距,不斷增強發展的協調性和均衡性。
全省一盤棋,山海同奮進。八閩大地東西互濟,南北協同,陸海統籌,根據各地區的條件,走合理分工、優化發展的路子。福州、泉州成為GDP萬億級城市,三明、龍岩等老區蘇區地區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全省平均水平。
數據顯示,從2012年到2021年,福建省城鎮化率提高10.4個百分點,達69.7%,高於全國5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從2.83︰1縮小為2.22︰1。
在發展中促進相對平衡,是區域協調發展的辯証法。其意義不僅在於縮小不合理的地區差距,而且在於有力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快速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福建省持續推進山海協作,把海邊的資金、技術、人才等優勢,與山裡的生態、資源、勞動力等稟賦有機結合,努力縮小山海差距。
過去十年,福建不斷拓寬山海協作通道,不斷加大支持力度,推動山海協作全方位、多層次展開,成功推進一批創新性政策、牽引性改革、引領性平台,加快形成山海聯動、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的區域經濟布局。新時代山海協作,正以福州和廈漳泉兩大都市圈建設為引擎,帶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
2021年獲國家層面批復同意發展規劃的福州都市圈,是福建省扎實推進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舉措,正發展成為引領全省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2021年,福州都市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7912.28億元,佔全省比重達36%。
2021年,廈漳泉都市圈經濟總量達2.34萬億元,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17萬元,吸引3500多家高新技術企業集聚落地,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73%,成為福建最具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區域增長引擎。
打通梗阻,疏通經脈,區域協調發展,基礎設施通達要先行。
如今,福建省在全國率先實現市通高鐵、縣通高速、鎮通干線、村通客車。從2012年到2022年,福建省時速200公裡以上快速鐵路從615.35公裡增加至1906公裡,已建在建鐵路覆蓋全省90%以上的縣(市、區)。
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正促進農村轉移人口全面融入城市。福建省加大對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獎勵支持力度,由市、縣(區)財政部門統籌省級獎勵資金和自有財力,安排用於農業轉移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增強社區能力以及支持城市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等方面,切實將農業轉移人口納入基本公共服務保障范圍。
數據顯示,2021—2022學年義務教育階段,福建省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達92.9%。截至2021年,全省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1329.96萬人,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1597.43萬人。全省共164所職業院校面向企業員工、農民工等人群開展職業技能培訓100.82萬人次,助力農業轉移人口技能素質進一步提升。
“我們牢記囑托,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在區域協調發展中著力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省發改委有關負責人表示。
山海協奏交響曲,城鄉共繪一幅畫。如今的福建,經濟社會取得長足發展,區域協調、城鄉融合,福建省正為推動共同富裕奠定扎實基礎。(記者 游笑春 張穎)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