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員帶頭稻田飄香 清流縣多措並舉推廣規模化機械化種植

金秋九月,走進清流縣裡田鄉洋庄村,稻浪翻滾,稻香陣陣。
“水稻一穗能長到200多粒,再過一周齊穗會更漂亮。”洋庄村種糧大戶呂仁智撫著稻穗說。
呂仁智種植水稻已有40年,是村裡的種植好手,更是全縣較早成立種糧專業合作社的黨員帶頭人。“以前種水稻,一家人起早貪黑,最多隻能種10畝田,難以上規模。”呂仁智回憶。
有技術、有經驗,如何讓種糧效益更好?
規模化、機械化種植勢在必行,清流縣通過黨員帶頭引領,確保糧食穩增穩產。2013年,呂仁智與同是黨員、種糧大戶的廖文革,成立文達農機專業合作社,配備各類機械200多套,同時成立統防統治隊、機插機收隊及大托耕田隊,為農戶提供機耕、機插、統防統治、機收、烘干等一條龍托管服務以及農技培訓。
“依靠機械化,這麼多年,我每年種植100多畝水稻,一直是村裡的穩產高產戶。”64歲的呂仁智笑著說。
有了農機專業合作社,散戶小戶也能享受水稻種植托管代理服務,種糧積極性逐步提升。
“如今種糧越來越輕鬆,各種基礎設施還延伸到田間地頭,農民騎著摩托車就能到田邊。”呂仁智口中的“輕鬆”,離不開清流縣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近年來,清流縣積極推動高標准農田建設,從根本上改善農業生產條件。
目前,清流縣29個高標准農田項目建設總面積9.37萬畝,投入資金1.32億元。項目全部建成后,項目區道路通達率達90%。
為增產增收,荒地也要變良田。裡田鄉田坪村村民劉美和,經營一家家庭農場。作為村裡的黨員干部,劉美和勇於干事創業,復耕復墾走在前頭。
“今年,我帶頭流轉了50多畝拋荒地種植水稻,已經在抽穗了。”劉美和說,“拋荒地由於長時間無人耕種,道路水溝損毀嚴重,前期投入了十幾萬元進行修整。如今國家重視糧食安全,每畝拋荒地最多能領800元補貼,解了我的燃眉之急。”
針對拋荒地復耕復墾,除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頭示范作用,清流縣還在全縣黨員干部中開展形式多樣的田地認領活動。
保障糧食穩產增收,黨員干部至關重要。今年4月起清流縣開展村黨組織書記“清雁競飛”擂台比武活動,其中,鄉村振興、糧食安全都是重要考核內容。每位村支書亮特色、晒成績,通過月考評、季比武、年點驗等機制,促進黨員干部把心思落在干成事上。
據了解,從2022年起,清流縣計劃用3年時間完成2430畝荒地復耕復墾工作,截至8月底,全縣已完成荒地復耕任務1165.5畝。(徐文錦)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