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趙龍率福建省代表團訪問南非,簽十五項合作協議備忘錄等

2023年09月22日08:22 | 來源:福建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為構建高水平中南命運共同體貢獻福建力量

9月18日至21日,福建省委副書記、省長趙龍率福建省代表團訪問南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和中南兩國元首達成的重要共識,會見南非政府官員,走訪友好人士,深化友城關系,看望閩籍鄉親,拓展金磚合作,共創美好未來。

趙龍分別會見了南非體育、藝術和文化部部長齊齊·科杜瓦,貿工部副部長菲基斯·馬約拉,旅游部副部長菲什·馬拉萊拉,外交部金磚事務副特使本·朱伯特等,就進一步深化合作座談交流,達成諸多共識。趙龍表示,今年是中國與南非建交25周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10周年。上個月,習近平主席出席金磚國家領導人第十五次會晤並對南非進行國事訪問,希望中南雙方做高度互信的戰略伙伴、共同進步的發展伙伴、相知相親的友好伙伴、維護正義的全球伙伴,為推動中南全面戰略伙伴關系邁上新台階指明了正確方向。南非是福建省在非洲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在共建“一帶一路”框架和金磚國家合作機制下,雙方各領域交流合作空間廣闊、潛力巨大。此次到南非訪問,是福建省貫徹落實習近平主席重要講話精神的具體行動,希望雙方深化經貿、友城、教育、體育、文旅等領域交流合作,攜手推進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伙伴關系創新基地建設,加強政策協調、人才交流、項目開發,實現互利共贏。南非國家和地方有關方面負責人表示,感謝中國、福建省對南非發展的大力支持,希望發揮各自優勢,持續拓展各領域務實合作,更好增進兩地人民福祉。

夸納省是福建在非洲的第一個友城,2006年12月兩省簽署友好省關系協議書。趙龍專程走訪了夸納省代理省長諾瑪谷古·西米拉內,落實中南兩國協議,共同見証廈門與德班簽署建立友好城市關系協議。雙方共同表示,兩省結好17年來,在高層互訪、經貿往來、人文交流等領域取得豐碩成果,期待雙方進一步加強科技創新、數字經濟、港口貿易、新能源、現代農業、文化旅游等領域的務實合作。

2013年,習近平主席親自見証中南雙方簽署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共建協議,今年8月給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師生復信,勉勵大家學好中文,為傳承發展中南兩國友好事業、促進中非友誼合作貢獻力量。趙龍在姆騰布校長陪同下,參觀了福建農林大學-德班理工大學孔子學院10周年成果展,並與給習近平主席寫信的師生代表座談交流。座談中,南非籍師生用流利的漢語表達了收到習主席復信的激動心情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喜愛之心。趙龍說,中國有中華文明,非洲有非洲文明,雙方都有燦爛的歷史和文化,兩種文化碰面,打開了交流互鑒的窗口。人類發展史,就是一部文明交流互鑒的歷史,希望孔子學院師生通過學習中文,努力做中非交流的使者、中國文化和非洲文化的傳播者、人類文明的交流互鑒者。我們雙方要以習近平主席復信為新起點,在建院10年打下的良好基礎上,落實好新一輪合作協議,進一步豐富辦學內容,提升辦學水平,培養更多人才,打造具有特色的全球示范孔子學院,為深化中南友好合作作出更大貢獻。

在“彩虹之國”這片熱土上,生活著10多萬閩籍鄉親,約佔南非華僑華人的三分之一。代表團走訪南部非洲中華福建同鄉總會,看望約翰內斯堡、德班、開普敦閩籍鄉親,帶去家鄉父老的深情厚意,分享福建發展的可喜成績。趙龍說,一批又一批福建鄉親跨越赤道、遠渡重洋,在南非艱苦創業、成就輝煌的同時,不忘家鄉、回報桑梓,充分彰顯了福建人愛國愛鄉、敢拼會贏、誠實守信、樂善好施的精神品質。山高水長、鄉音不改,桑梓情深、永不相忘,祖國、家鄉永遠是各位鄉親的堅實依靠。希望大家繼續關心支持家鄉高質量發展,在中南兩國架起友誼的橋梁,在鄉親間架起互助友愛的橋梁,以團結促友誼,推動國相交、民相親。

在南期間,趙龍出席了“海絲起點 清新福建”文化旅游推介會並致辭,福建省旅發集團與南非中國國際旅行社、廈航國旅與南非平安旅游和投資服務公司合作的文旅項目,以及春倫集團與南非勝者貿易集團合作的福建世界茶倉(南非站)商貿項目等在會上簽約,總投資超50億元。代表團還見証了廈門金磚辦、福建農林大學與德班理工大學分別簽署有關合作協議,福建省發改委與南非國家計量院簽署增進友好合作會議紀要,卡爾美公司簽約冠名南非足球超級聯賽瑟庫庫內聯俱樂部,“南非中國茶文化展示中心”揭牌,推動福建省港口集團與南非國家交通運輸集團簽署合作備忘錄等。中國駐南非大使館和駐約翰內斯堡、德班、開普敦總領館負責人參加有關活動。

訪問期間,趙龍與非國大西開普省執行委員會委員達戈莫共同見証了福建五虎山國家森林公園、武夷山國家公園與南非開普區(桌山)國家公園簽署增進友好合作會議紀要,落實習近平主席關於生態保護和國家公園建設的重要論述,傳承弘揚習近平主席在閩工作期間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理念和重大實踐,進一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積極參與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記者 林宇熙)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