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聚焦2024福建省兩會

如何打贏文旅“流量爭奪戰”?福建省人大代表,泉州城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垂舉:聚全球目光,打造煙火氣“海絲名城”

2024年01月24日17:51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福州1月24日電 (記者劉卿)“乘勢‘世遺之城’,泉州正開啟‘宋元中國·海絲泉州’文旅經濟新一輪騰飛,但由於‘世遺之城’名信片與‘海絲名城’的羈絆還不夠緊密、古城配套承載量與文旅強市的發展還不夠匹配,泉州與先進地區相比仍有差距,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亟需打造一個集文化展示、僑鄉交流、產業聚合、經貿往來的重要平台。”在福建省十四屆人大二次會議分組審議環節,福建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環資委委員,泉州城建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垂舉提出,要支持泉州做大做強做優海絲文旅經濟,打造最具煙火氣“海絲名城”。

福建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環資委委員,泉州城建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垂舉參加分組審議。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福建省人大代表,省人大環資委委員,泉州城建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李垂舉參加分組審議。人民網記者 劉卿攝

自2021年泉州“申遺”成功以來,全市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總收入迅猛增長。據悉,2023年該市接待游客8652.97萬人次、比增53.9%,全市累計實現旅游總收入突破千億元,達1002.4億元、比增68.9%,全市接待游客增速和旅游收入增速兩項均居福建省第一。“蟳埔女·簪花圍”“宋元中國看泉州”等熱點話題一度登上熱搜。

如何讓高曝光的“人氣”和“流量”持續延續,或成難題。

李垂舉提出,“申遺”成功后的游客激增給承載量已趨飽和的古城帶來了巨大考驗,雖然現在泉州以“生態修復、城市修補”為牽引,對古城街巷、文化地標、文創園區、旅游設施等進行系統性提升改造,但重大文旅產業項目發展需要真金白銀的投入,加之由於文旅產業投資周期長,前期資金需求量大,短期投入回報率低,導致融資和引資困難,這成為制約泉州文旅產業進一步發展的重要因素。

“泉州與全國性、國際性的經濟商業交流連接相對較少,作為對外文化交流的平台和經貿合作的窗口層級不夠高。對標陸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擁有‘歐亞經濟論壇’永久舉辦地‘金字招牌’的西安,泉州亟需打造一個集文化展示、僑鄉交流、產業聚合、經貿往來的重要平台。”李垂舉說。

為此,2024年福建省兩會期間,李垂舉提交了《關於支持泉州做大做強做優海絲文旅經濟,打造最具煙火氣“海絲名城”的建議》,提出兩方面的針對性建議。

一是調集優質資源,支持泉州建設國際性“城市會客廳”。泉州正聚力在東海中央活力區再造新地標——蝴蝶灣商務中心,致力將其打造成能夠承載閩南城市文化特性,展現海絲文化自信和底蘊的“城市會客廳”。一方面能全方位展示閩南文化,加強對外交流﹔另一方面為海內外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務,與泉州千年歷史文化共呼吸,領略泉州“半城煙火半城仙”獨有魅力。這不僅是拓展省上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推動全省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關鍵,更是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建設“一帶一路”戰略部署的重要舉措。

他建議,省上參照陝西成功將“歐亞經濟論壇”舉辦地永久落戶西安的經驗,指導支持泉州打造國際性“城市會客廳”。同時,舉全省之力向國家層面推介將“海上絲綢之路”起點城市—泉州,申請作為“一帶一路”國際性重要展會活動的永久舉辦地,讓全世界更加深刻感受“世遺之城”的獨特魅力,進一步凸顯福建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的作用。

二是發揮專項債作用,支持文旅產業發展與城市建設融合。文旅產業發展需要採取經營加金融推拉結合的模式,一方面進行“文商旅”融合發展,將文旅項目、城市更新和產業調整融合一起,通過食住行游購娛等相關要素的業態創新組合,創造多元化的消費場景打造一站式的服務格局,升級文旅項目體驗質量,並通過文旅產業帶來的人氣與創意聚集,構建規模化的經濟發展,打造文旅商一體化的綜合模式,形成“以文帶旅—以旅興商—以商成文”發展閉環﹔另一方面發揮多元金融的優勢,利用政府專項債進行前期投資,引入產業基金和銀行項目貸款進行投資,再通過資產証券化實現投資退出,將各類金融產品充分運用到“投融管退”的各個環節。

他建議,省上進一步結合全國、全省搶抓文旅經濟發展部署,支持國資國企繼續擔當文旅經濟產業發展的主力軍,將符合古城與新城融合發展條件的項目納入政府專項債券支持范圍,大力推動發行“文旅經濟綠色專項債”進行前期投資,引導金融機構結合自身業務和文旅產業經濟發展特點,引入產業基金和銀行項目貸款,大力支持旅游設施建設運營,推動古城新城融合發展,為泉州打造最具煙火氣“海絲名城”注入源頭活水。

(責編:關喜艷、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