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為了一隻小鳥在繁華市區留白增綠,廈門圖啥?

鄒翔
2024年01月25日10:3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汽車行駛在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的街道上,拐進一個兩旁種滿綠植的大門,“鬧中取靜”這個詞一下子蹦進記者腦海裡。這裡是廈門島內的中心城區,四周商業寫字樓和居民樓林立,但聽不到在其他一些鬧市區常見的嘈雜聲音,甚至很難聽見汽車的鳴笛聲。

工作人員看到我們臉上的疑惑,道出這靜謐的由來:“周邊一帶嚴禁開展可能產生較強烈噪聲污染的項目,附近小區一些長期居住的居民,已經養成了在日常生活中時刻注意減少噪聲的習慣。”

沿著一條小徑往小山坡上走,兩旁長滿草木,視野前方是一處布滿了雞蛋大洞穴的花崗岩砂壁,顯然有精心修整過的痕跡。而岩壁上方生長的樹林仍保持著較為原始的狀態,枯樹雜枝散布於一片綠意之中。如果不是岩壁后方更遠處一棟棟高樓的提醒,我們幾乎忘記腳下的這片“荒地”正處於車水馬龍的城市街區中。

種種令人印象深刻的反差,背后都是為了保護一種美麗的生靈——有“中國最美小鳥”之譽的栗喉蜂虎。2011年12月,這裡成為廈門五緣灣栗喉蜂虎自然保護區的一部分。10多年來,保護成果體現在一項項具體舉措和一個個穩步增長的數字上。2023年,騎馬山繁殖區內親鳥繁殖數量保持在200隻以上,通嶼濕地覓食區在栗喉蜂虎遷徙前可觀測到3000隻以上。

栗喉蜂虎在崖面棲居。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資料照片)

栗喉蜂虎在崖面棲居。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資料照片)

如果說在如此寸土寸金的地方“留白增綠”,體現了保護栗喉蜂虎的魄力和決心,那麼盡最大努力為其棲息繁衍創造適宜環境,無疑彰顯了保護的智慧和用心。栗喉蜂虎的習性是不用舊巢,因而每年它們離開后岩壁都會被重新修整、還原到之前的樣子。為給栗喉蜂虎提供充足的食物來源,保護區專門修建了一個水池,種植了多種果蔬樹木。而在必要的環境改造提升之外,最大限度減少對動物的干擾是保護的重要原則。從嚴格實行保護區域全封閉式管理模式,到努力維持原始的生態環境,再到劃定野生動物遷徙通道,規定野外觀察、拍攝栗喉蜂虎不得驚擾其正常棲息,一系列舉措有效維護了候鳥等野生動物的種群安全和生態安全。

細致調研、科學論証后“有所為有所不為”,貫穿著“正確處理自然恢復和人工修復的關系”的辯証法。自然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生命軀體,有其自身發展演化的客觀規律。生態保護修復必須遵循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充分尊重和順應自然,做好“加法”和“減法”,做到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保護野生動物同樣如此。盡量減少人工干預,讓野生動物回歸自然、愜意棲居於自然,才能更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盤活、利用好現有資源,以最小化的人工干預爭取最大的保護成效,這樣的治理智慧彰顯於生態文明建設的廈門實踐的方方面面。在五緣灣濕地公園建設過程中,原有拋荒地和沼澤地得到充分利用,保留原生植被、設置無人生態小島等舉措,增加了野生動植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面積﹔在馬鑾灣雙溪濕地公園,昔日的魚塘蝦池蛻變為水碧、草美、樹綠的生態美景……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這座“高顏值的生態花園之城”將為美麗中國建設創造更多廈門經驗。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