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奮勇爭先看“住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  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2025年01月19日10:54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日前,2025年福建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福州召開。會議指出,過去一年,福建省住建系統聚焦住建行業“安全、發展、保護、提升”工作,全面完成2024年初確定的主要目標任務。

過去一年,福建全省住建領域安全生產形勢總體平穩,安全生產事故起數、亡人數分別同比下降55%、60%,是近年來絕對值最低,也是降幅最大的一年。2024年前三季度全省建筑業增加值3966億元、同比增幅7.6%﹔建筑業產值約1.25萬億元、同比增幅7.1%,較全國增幅高2.7個百分點。

制定十二個建筑之鄉,高質量發展“一鄉一策”,形成閩清、永泰、湖裡三個千億產業集群﹔支持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新增7家特級總承包企業﹔支持企業“走出去”發展,前三季度建筑業外向度47%左右,位居全國第四。同時,推廣智慧工地經驗做法43個,全省新開工裝配式建筑2704萬平方米,比例上升至40.6%。全面取消限購、限售、限貸、限價,貸款利率、首付比例均執行最低標准,推廣“房票安置”“以舊換新”“共有產權”等創新舉措,促進住房消費﹔積極推進風險項目處置,2024年11月實現“保交樓”項目全部交付,“保交房”全年交付率96.4%,位居全國前列。

加強歷史文化保護和生態環境保護,省級財政投入2.06億元,推動10條歷史文化街區(傳統街巷)、30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傳統村落改善提升﹔200多棟歷史建筑保護修繕及活化利用,蕉城區、永定區等6個縣(市、區)被列入國家級傳統村落集中連片示范縣(市、區),福建成為國家級示范縣最多省份﹔落實中央環保督查整改,城市污水收集率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省級垃圾分類工作持續位列全國第一檔。

在推進保障性住房建設、城中村改造等方面多項指標表現亮眼。對福州、廈門、泉州三個人口淨流入大的城市先行探索推進配售型保障性住房建設,已啟動實施4個項目3709套﹔加快發展面向新市民、青年人的保障性租賃住房,年度計劃開工(籌集)的3.7萬套已全部開工﹔列入城中村改造政策支持的福州和廈門兩市2024年啟動改造10.6萬戶、開工安置房3.1萬套。

持續深化工程項目審批制度改革,2023年工程審批制度改革評估位列全國第一﹔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深化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推進城鄉建設碳達峰提升﹔打造城市片區綜合開發、縣城更新、完整社區等3類16個城市更新典型樣板工程﹔加快老舊小區改造,2024年以來開工改造36.15萬戶﹔新改建供排水和燃氣管網2545公裡、道路588公裡、公共停車位2.8萬個和福道930公裡、“口袋公園”240個﹔促成141個優質項目與台灣團隊簽約,目前全省“陪護式”服務覆蓋全省近600個村庄﹔新建綠色建筑佔城鎮新建民用建筑的99%,佔比居全國前列。

2025年福建省住建系統將統籌好發展和安全、保護和提升,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努力“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

守牢安全生產底線

時刻繃緊安全弦,依托安全工作平台,落實主管部門檢查、企業自查、房屋挂牌巡檢、餐飲場所巡查等制度,落實各方責任。關注燃氣、自建房、農村公共用房、物業安全監管、勘察設計質量、消防驗收等領域安全管理薄弱點及盲區。針對多次檢查發現的高頻問題,要分析原因,找到精准的防控措施,採取專項行動聯合整治。建立差異化監管的制度,動態更新差異化監管的名單,重點關注具有安全事故頻發、問題隱患區域、業務量大、低資質新進入等特點的企業。推進全省住建領域生命線工程建設,融合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和城市生命線監管系統,加強政企聯動共建監測感知網,力爭今年年底前在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等重點領域實現全覆蓋。

推動房地產健康發展

控制增量,著眼於產業發展根本,立足市場供需實際,以需定供、以需定建,聯合相關部門制定住房發展計劃和土地出讓計劃。盤活存量,梳理未開工住宅用地清單,配合自然資源部門,用好用足國家閑置土地處置政策,推動土地回購或創造條件開發建設。消化庫存,積極推行行之有效的去化措施,繼續實施“房票安置”“共有產權購房”“住房以舊換新”等舉措,推進購買存量住房,滿足安置房、保障房、高校宿舍、政府人才公寓、台青公寓等需求,“一盤一策”加快商品住房和商業辦公用房去化。同時,推動“五好”開發模式,加快推出“好地段、好開發商、好規劃條件、好配套、好房子”房地產項目,以安全、舒適、綠色、智慧為核心指標,制定完善高品質住宅規范標准,分級分類推動“好房子”建設。

推動建筑業轉型升級

以“三個服務”促發展、“三個替代”促提質,“三個聯動”助增效,用行之有效的落地政策推動全省建筑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福建建造”向“福建智造”轉變。

強化“三個服務”,改變政府部門工作意識。服務建筑之鄉,省市兩級加強跟蹤服務,完善政策激勵,支持資質申報,加大試點工作力度﹔服務龍頭企業,在工程項目業績補錄、數據等級調整、信息勘誤等方面主動服務,加強龍頭企業業務培訓指導,支持“出海”拓展業務﹔服務民營企業,暢通會商渠道,發揮省外服務站溝通對接作用,指導民營企業做專做精,持續優化營商環境。

強化“三個替代”,提高生產效率。推行“系統代腦”,制定BIM系統“一模到底”工作指南,推進重點項目BIM應用,加大激勵措施力度﹔推行“機器代工”,制定智能建造評價標准、應用指引和激勵政策,發揮龍頭企業、建筑之鄉示范帶動作用,推動電動工具、自動設備的試點和應用,提高建筑行業智能化水平﹔推行“工廠代現場”,繼續優化信用指標、計價定額和評標辦法,圍繞重點地區、重點項目、重點部位,進一步發展裝配式建筑,推廣施工臨設預制化技術,減少建筑垃圾產生。

強化“三個聯動”,完善行業管控。強化資質市場聯動,開展資質動態核查,實施企業資質異常標注和安全許可証預警,並將核查結果與招投標挂鉤﹔強化現場市場聯動,開展建筑市場和招投標“雙隨機”檢查,完善施工企業信用評價機制、標准招標文件﹔強化現場資質聯動,對發生質量安全事故、存在拖欠農民工工資等情形的企業,列入企業資質動態核查重點。

統籌推進城市更新和新城建工作

在住建部城市體檢指標的基礎上,結合各地實際,進一步優化指標體系,全面摸排存在問題,積極吸收城市居民意見建議,研究提出針對性舉措。編制本地城市更新的2-3年工作計劃,重點針對地下管網、老舊小區改造、片區改造、城中村改造、保障房建設等提出更新方案,並細化為具體項目清單。以“四好”(好房子、好小區、好社區、好城區)建設為抓手,從既有城區或者既有小區開始,加快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積極打造完整社區。充分利用“兩重”“兩新”政策,抓緊項目謀劃、儲備和申報准備工作,做到“謀劃一批、儲備一批、申報一批”,盡可能多爭取中央資金支持。按照“先地下、后地上”“先裡子、后面子”的原則,有序推動工程項目分年度實施,每年完成一批城市更新項目、解決幾類問題,逐步優化城市功能,持續提升城市品質。

推動城鄉融合發展

以人民為中心,以精細化管理為抓手,不斷優化運管服平台的建設運維,提升城市運行管理質效﹔持續抓好市容、垃圾、廣告牌等傳統城市管理工作,同時履行好城市生活污水、燃氣安全和物業等新增職能﹔加強行業培訓,強化輿情管控,展現文明執法。

支持廈門、泰寧、建甌申報名城,不斷提升福建省歷史底蘊﹔推廣屏南龍潭-四坪片區經驗,實施連片發展,推動互補互助,形成片區聯動機制﹔持續推進資金資源整合,實現保護利用與促進產業發展,造福當地百姓。

以問題為導向,推動寧德、泉州等地全面落實中督整改工作﹔實施污水處理提質增效攻堅戰,力爭城市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75%以上,縣城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達到50%以上或在2022年基礎上提升10個百分點﹔開展黑臭水體專項整治,建立長效管理機制,確保基本消除縣級城市黑臭水體﹔逐年推動一批配套管網建設,持續鞏固提升全省鄉鎮生活污水治理水平。

在閩台鄉建鄉創方面,加強房屋安全排查,強化人員密集場所的結構安全鑒定,確保台胞駐村點的住房安全﹔台灣團隊要落實設計、建設、運營一體化服務機制,要加強專業力量陪護指導,嚴格把關設計成果和施工質量,提高建設品質﹔鼓勵台灣團隊將鄉村打造成工作平台、運營基地,拓展文化創意、研學培訓、產業孵化等業務,增加“造血”能力,實現長期、穩定耕耘的鄉建鄉創工作。(陳遴)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