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融合的浦城實踐:一粒米與一片葉的共生之道

在福建浦城的田間地頭,常能看見這樣的場景:煙葉收割后的土地上,金黃的稻穗隨風搖曳﹔機械化的烤煙房旁,村民正忙著將新米裝車發往外地。這種“煙稻輪作”的模式,既是土地的智慧,更是鄉村振興的縮影。
浦城實行“煙稻輪種”,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時,也為農民增收
十年前,來自浦城的鐘安森返鄉創業時,浦城的農田還是“高低不平、渠不成網”,村民靠天吃飯,年輕人紛紛外出謀生。如今,通過“田成方、渠相連、澇能排、旱能灌、機好耕”的高標准農田改造,浦城農田機械化率超過70%,由於水稻和煙葉可輪作,土地效率在水旱輪作的種植模式下得到大幅提高,煙農戶均收入達13.78萬元,煙后稻畝均增收600元。這些變化背后,是政策、企業與農民的“三重合力”:以煙葉產業為紐帶,政府完善基礎設施,企業提供技術幫扶,農民則通過土地流轉和訂單農業實現增收。
鐘安森曾走訪官路鄉高門村,看到駐村書記推動“雙領辦”模式,將蔬菜與薏米輪作,打造特色農業品牌。這種“多業共生”的思維,與他倡導的“一粒米撬動產業鏈”不謀而合。鄉村振興不是單一產業的突圍,而是通過產業協同,讓土地“全年無休”、農民“四季有收”。
科技賦能與綠色轉型:從“苦力農業”到“智慧田野”
在浦城,農業的蛻變離不開科技的“隱形翅膀”。過去,煙農半夜需起身添火控溫,如今烤房溫濕度由傳感器自動調節﹔水稻種植從人工插秧到無人機植保,效率提升數倍。
鐘安森推廣的“福香佔”優質稻種,與省農科院合作研發,單產提高15%﹔而煙葉產業中,專業化服務社為煙農提供育苗、植保、烘烤等全流程服務,僅2024年就為煙農節約成本420萬元。
更引人注意的是,00后青年王鐿杭返鄉后,用無人機一天完成數百畝病虫害防治,日收入近千元。王鐿杭說:“現代農業不再是面朝黃土,而是手握技術、眼觀市場。”這讓鐘安森堅信,科技不僅能解放勞動力,更能吸引青年返鄉創業、立業、穩業,為鄉村注入活力。
綠色轉型亦是關鍵。鐘安森推動“浦城大米”通過綠色食品認証,建立全程可追溯體系﹔而煙田冬深翻技術,既凍死害虫又涵養水土,讓“金葉子”與生態保護並行不悖。
鄉賢力量:從“單打獨斗”到“同心圓”
浦城有13萬外出鄉賢,他們是鄉村振興的“隱形資源庫”。鐘安森參與發起的“商會聯鄉村”機制,通過資金、技術、渠道反哺家鄉,累計幫扶春蕾女童22萬元,投資農業項目超30個。
在余塘村,駐村書記探索“支部引路、黨員帶路、產業鋪路”的模式,將黨建與煙葉、水稻產業深度融合。這種“紅色引擎”與鄉賢力量的結合,讓政策落地更精准、資源整合更高效。例如,富嶺鎮通過土地流轉1.6萬畝,以“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實現煙稻“雙訂單”生產,農民每畝增收2800元。
鐘安森(中)在田間查看
未來展望:鄉村振興的“浦城方程式”
浦城的實踐揭示了一條公式: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科技賦能×政策協同。
未來,鐘安森計劃推動“煙葉+靈芝”“大米+竹制品”等跨產業聯動,開發功能性食品和環保材料﹔同時,借助電商平台打通“最后一公裡”,讓浦城農產品從田間直達餐桌。對於青年人才,他常建議:“用短視頻記錄農耕、用物聯網管理農田——鄉村振興需要情懷,更需要商業嗅覺。”
站在2025年的新起點,鐘安森心中的浦城圖景愈發清晰:田裡有“金葉”,碗中有“好米”,山間有笑語,未來有希望。這不僅是農業的升級,更是一場關於土地、人與時代的共生實驗。(文/張輝彬 方正華 圖/福建中煙)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