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國際銀行:從“大廈之門”到“世界之門”

1985年,廈門國際銀行正式誕生。四十年來,從“試驗田”到金融開放的重要樞紐,廈門國際銀行不忘初心,在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進程中勇毅前行,探索出一條獨具特色的成長之路。如今,廈門國際銀行已成為國內城商行中唯一一家在港澳均擁有全功能附屬商業銀行的機構,其華僑金融、跨境金融業務獨樹一幟,資產規模突破萬億元。憑借國際化基因與深厚的本土根基,廈門國際銀行正深度聯動港澳,持續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書寫中國金融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新篇章。
大廈之門:扎根鷺島的初心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隨著海外華人經濟的崛起,東南亞閩籍華人企業集團逐漸形成規模﹔八十年代,其資本實力加速擴張,並在福建省形成覆蓋工業、農業等多領域的投資格局。伴隨僑資企業的快速發展,對專業化配套金融服務的需求日益凸顯。福建省立足區位優勢與開放使命,將廈門經濟特區作為戰略支點,率先提出突破傳統金融體制束縛,嘗試引入海外華僑資本與外資共同設立銀行的構想。
由於缺乏合資銀行設立經驗,尋找合適的合作伙伴成為福建省政府籌建廈門國際銀行的首要挑戰。基於外資引進結構特征與華僑資本優勢,結合國家僑務政策導向,福建省政府最終選定具有愛國華僑背景的李文光先生及其旗下香港泛印集團作為合資主體,構建“中資+僑資”股權架構,最初的四方股東包括香港泛印集團有限公司(閩信集團有限公司前身)、中國工商銀行福建省分行、福建投資企業公司、廈門經濟特區建設發展公司(廈門建發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成功創新中外合資銀行架構,為后續大力發展華僑金融,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奠定了深厚基因基礎,為廈門國際銀行留下了傳承多年的宗旨——“努力與國際金融界取得聯系利用外資,並為僑資打開新渠道,增進國際及國內財經信息交流,介紹先進科學技術及先進企業管理技術等”。
伴隨著大批外資企業進入廈門投資發展,廈門國際銀行先后為大批外資企業提供了優質的國際結算服務,國際結算業務量長期位居廈門銀行業前列。廈門國際銀行在國際結算業務上的精益求精,對促進廈門經濟特區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時,廈門國際銀行長期以來大力支持廈門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包括各類橋梁、道路工程等,有力地推進了廈門城市化進程。依托廈門外向型經濟聚集的優勢,廈門國際銀行精准鎖定外資企業需求,打造定制化服務,成為助推特區對外經濟“騰飛”的金融引擎。
1986年,廈門國際銀行通過首創美元抵押拆借人民幣、聯動跨行協作等創新舉措成功代理發售國內第一座跨海公路大橋——廈門高集海峽大橋(即廈門大橋)債券,為廈門實現跨島發展提供關鍵資金支持。同年支持港資企業辦理了廈門經濟特區第一筆抵押貸款。1988年,發揮國際結算業務優勢,率先疏通大陸與台灣之間的匯款路線,提升兩岸資金匯劃的效率,同年試辦部分人民幣業務,成為國內首家獲准開辦人民幣業務的外(合)資銀行。
中國之門:改革破局的先行者
1991年10月18日,亞洲開發銀行等三家外資股東參資入股,廈門國際銀行成為國內第一家引入國際金融組織及發達國家戰略投資者的商業銀行。
1992年,通過股權投資吸引知名跨國公司ABB落戶廈門,成為特區招商引資的經典案例,展現了金融資本和產業資本的深度融合。
1995年、1997年,先后成功在中國香港、新加坡發行美元浮息存款証,為引進境外資金支持國家建設開辟了渠道。
2001年,通過國際結算業務ISO9001認証並實現完全集中化處理,奠定了跨境金融業務的領先地位。
2002年,獲准經營國內居民外匯業務,成為首家獲得此類業務牌照的外資銀行﹔並於2004年成為首批獲准開辦金融衍生產品業務的銀行和首家開辦全面外匯業務的外資銀行,進一步拓展了外匯業務的邊界。
在國際化戰略的推進上,廈門國際銀行同樣展現出“敢闖敢試、銳意創新”的精神風貌。在2013年成功改制為中資商業銀行后,廈門國際銀行更是緊抓國家擴大金融對外開放的政策機遇,努力朝著國際化、綜合性、多元化的經營目標邁進。
如今,廈門國際銀行已協同港澳附屬機構集友銀行、澳門國際銀行構建起“以內地為主體、以港澳為兩翼”的戰略架構。這一戰略架構的形成,也為廈門國際銀行大力發展華僑金融,持續助力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提供有力支持。
世界之門:鏈接全球的“僑”梁
海外僑胞是連接中國與世界的“紐帶”,廈門國際銀行在誕生和發展過程中,與華僑領袖陳嘉庚、愛國華僑李文光等結下深厚淵源,這種獨特的“僑緣”基因,鑄就了銀行發展的獨特優勢。
憑借這一核心優勢,廈門國際銀行持續拓展國際化布局。充分利用其在港澳的機構優勢,積極聯系僑資企業,引導投資回流,在金融領域不斷探索前行。不僅如此,廈門國際銀行還以“標准引領、管理革新、業務創新、生態共建”為核心路徑,將區域性華僑金融服務升格為國家級制度型開放范本,為中國金融業高水平對外開放提供“華僑方案”。
從碎片化到標准化,構建行業話語權。2021年,廈門國際銀行率先提出華僑金融發展戰略,系統性破解服務碎片化、標准缺失痛點。2024年1月,廈門國際銀行獲批國家級服務業標准化試點,同年6月牽頭工行、農行等6家銀行發布國內首份《華僑金融服務團體標准》。同時,在陳嘉庚誕辰150周年之際舉辦首屆華僑金融論壇,發布《華僑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23年金融街論壇),構建華僑金融理論框架。
華僑金融國家級服務業標准化試點項目啟動儀式
組織革新與科技賦能,雙輪驅動。2022年起,設立總行及境內外分行華僑金融專營部門、特色支行,形成三級管理體系,服務網絡延伸至全國。推出跨境金融數智平台“跨境e站通”,覆蓋企業跨境採購、投資等五大場景,2024年末業務量超1300億元﹔打造“僑心夢想+”產品矩陣,包含僑心貸、僑稅貸等7類特色信貸,同步發行專屬華僑銀行卡“僑心卡”。
跨境金融創新,惠及千萬僑胞。2024年末,已服務涉僑客戶超9.7萬戶,華僑金融業務量達2150億元,跨境金融余額450億元(同比增長超100%)﹔累計助力105家中資非金融企業發行境外債折合人民幣超過1800億元,其中自2021年推動“閩澳並船出海”以來,累計助力14家閩籍企業赴境外發行債券折合人民幣420億元,有力帶動“引資入閩”。
聯動僑商會、僑校等160余家機構,簽約戰略協議30份,意向授信超千億元,打造“政銀僑企”協同服務平台。
廈門國際銀行從廈門這扇“大廈之門”出發,憑借與僑胞的深厚淵源和地緣優勢,開啟金融服務的探索之旅。如今的廈門國際銀行,正依托“華僑金融+五篇大文章”戰略,將地緣優勢轉化為發展動能,不斷踐行銀行成立時的初心和宗旨。
從鷺江畔的創業熱土到共建“一帶一路”的金融樞紐,廈門國際銀行始終以“門”的姿態敞開——以改革為鑰,解鎖時代機遇﹔以開放為翼,架起一座連通世界的金融橋梁。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廈門國際銀行將繼續向更高質量、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金融開放邁進,以全球視野布局新金融,以創新引擎驅動新增長,助力國家戰略落地生根,推動實體經濟振翅高飛。(文/圖 廈門國際銀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