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培育和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

我國是海洋大國,地理區位優勢明顯,海洋資源豐富。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提出,“健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海洋經濟發展體制機制”。當前,我國正由海洋大國向海洋強國加速邁進。我們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質生產力和海洋強國建設的重要論述,加快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塑造海洋高質量發展新優勢、新動能,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藍色動力。
培育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動能
海洋科技創新是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和重要引擎,必須將其置於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加以謀劃和推進。
推動海洋科技向創新引領型轉變。以科技興海戰略為引領,編制實施國家海洋領域中長期科技創新總體規劃。堅持面向海洋科技發展前沿和海洋經濟“主戰場”,夯實海洋創新支撐體系,突破重點領域關鍵技術,加快海洋科技成果轉化,促進海洋經濟高質量發展超越。創新海洋科技創新平台和融資平台,推進高技術高端產業創新發展。充實完善數字海洋,實現數字化海域動態管理,提高海洋綜合管理水平。
推進海洋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融合發展。遵循海洋事業的發展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科學編制海洋人才發展戰略規劃,促進海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工作健康、協調發展。支持高校海洋學科和專業建設,集中力量辦好現有涉海高等院校,做強特色優勢涉海學科,提高辦學質量,增強院校實力。支持科研機構、高校和涉海企業共同建立海洋人才培養培訓與實習見習基地,聯合培養高端海洋科技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依托國家和省級重大科研項目和重大工程,創建一批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培養基地,培育更多海洋科技領軍人才、核心技術研發人才和科技創新團隊。
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海洋科技創新。緊密跟蹤全球海洋科技前沿動態,聚焦氣候變化、海洋酸化、海洋塑料污染等重大科學問題,牽頭組織國際大科學計劃,引領海洋科技前沿方向。優化整合科技發展資源,充分借助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在充分研究、掌握和運用國際規則的基礎上,全面提升我國參與全球海洋科技治理的能力和本領。
錨定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的主攻方向
要堅持面向海洋,大力開發和利用海洋資源,變海洋優勢為經濟優勢,著力打造與海洋新質生產力相適應的現代化海洋產業體系,夯實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物質基礎。
推進傳統海洋產業轉型升級。踐行大食物觀,大力發展深海智能養殖漁場,支持沿海省份實施深海裝備養殖示范工程,加快發展海洋牧場、人工魚礁、放流增殖和底播增殖等生態增殖漁業,促進養殖業藍色轉變。提升水產品加工現代化水平,推進精深加工與流通。實施品牌強漁戰略,以政策扶持、資金支持等多元方式培育區域特色品牌,重視漁業品牌知識產權保護,打造漁業優勢品牌。
培育壯大海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大力發展海洋信息、海洋能源、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等新興產業,著力打造具有影響力的“藍色硅谷”。加快推進海洋裝備制造業發展,大幅提升核心技術創新能力,促進產業集群發展。做優做大做強濱海旅游、航運物流、海洋文化創意、涉海金融等服務業,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前沿技術提升海洋服務的智能化水平,實現智能航運調度、精准海洋氣象預報、高效海洋資源管理等,推動現代海洋服務業向更高水平、更具競爭力的方向邁進。
推動數字技術與海洋產業深度融合。搶抓國家新基建機遇,積極推動海洋信息化基礎設施共建、信息共享建設和產業共融,加強涉海信息資源整合和共享,全面形成與我國海洋強國建設需求相適應的海洋信息自主獲取能力。深入開展海洋大數據技術攻關,制定國家海洋信息資源管理共享政策法規,整合建設國家層面的海洋大數據資源體系,充分發揮海洋信息的服務效能。加快推進“智慧海洋”工程建設,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海洋產業深度融合。
夯實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生態根基
以建設生態海洋、和諧海洋、美麗海洋為目標,堅持海洋資源開發與海洋生態環境保護並重的原則,以綠色發展新成效不斷推動海洋新質生產力取得新突破。
控制近岸海域開發強度和規模。建立健全近岸海域資源利用的差別化管理制度體系,推動深遠海適度開發,加大海域油氣資源勘查開發力度。合理控制近岸海水養殖規模,提高海域空間資源的使用效能。加強對海上風電布局的管理,嚴格控制岸線、灘涂海上風電建設規模,保護好海岸帶生態環境。深入開展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建立海城聯動的污染防治機制。全力推進“灣長制”“河長制”“湖長制”貫徹落實並不斷加以完善。
構建陸海統籌的涉海規劃體系。綜合評價陸海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與開發利用適宜性,科學規劃陸海功能布局,統籌陸海開發與保護配置,明確岸線生產與生活分工,節約集約用海用地。嚴格實施圍填海年度計劃制度,保証陸海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基本穩定,保持海陸生態系統完整性。樹立大海洋、大空間、海陸一體的發展思維,實現對海岸帶資源配置的統一規劃與控制,推進產業布局、城鄉規劃、土地利用規劃、港口規劃與海洋功能區劃相銜接,引導海洋產業布局優化,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
加強海洋資源環境監測。加快構建海洋資源環境監測“一張網”,建立健全以近海海域為重點,由近海向大洋和兩極拓展的全球海洋資源環境監測業務網布局。實施“一口一檔”分類整治入海排污口,堅持“查、測、溯、治、管”原則,利用“空、天、地、水”一體化排查溯源,實現入海排污口“一圖可見、一網可管”。加快建立完善海洋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監測預警長效機制。
強化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制度保障
發展海洋新質生產力,要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形成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
用好市場和政府“兩隻手”。一方面,聚焦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把資源優先配置到合適的領域,高效組織科研活動協同攻關以實現國家海洋強國戰略目標﹔另一方面,支持涉海企業特別是海洋高技術企業作為主導者來建立產學研創新聯合體,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聯合實驗室,開展行業關鍵共性技術攻關和技術標准制定活動,以更好地引領海洋科技創新方向。
優化海洋科技創新的治理結構。厚植創新發展的土壤,全面提升科技供給能力,進一步提高科技創新制度建設的科學性、規范性及相關制度的執行力度。充分尊重各類創新主體的首創精神,大力弘揚科學家精神和創新文化,營造尊重科學、鼓勵創新的良好社會文化環境。
完善促進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深度融合的成果轉化機制。構建專業的海洋科技成果轉化服務平台,整合技術、資金、人才等資源,為成果供需雙方牽線搭橋,提供評估、交易、孵化等一站式服務。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組建海洋科技產業聯盟,聯合開展技術攻關與產品研發,按貢獻分配利益,形成緊密的合作共同體。突破海洋科技創新鏈條上的體制機制障礙,探索海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激勵新機制,激發海洋科技與海洋經濟深度融合的創新活力。
優化支撐海洋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資金投入機制。建立政府資金投入長效機制,明確戰略規劃與重點領域,合理分配專項資金,創新政策引導投資方式。鼓勵和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金融產品,如收益權質押貸款、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發展風險投資基金。拓寬社會資本參與渠道,鼓勵企業直接投資和聯盟投資,建立激勵機制,利用資本市場融資,支持上市和發債,為涉海科技企業拓寬融資渠道。
(作者系福建農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本文為福建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年度項目(FJ2024XZB003)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