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節水10% 、反哺千億產業集群 寧德“老灌區”煥發“新生機”

始建於1958年的寧德福安茜安灌區,是閩東地區重要的農業水利基礎設施。經過六十余載的耕耘發展,形成了以茜洋溪攔河壩、獅子頭電灌站和頂頭、爐山、半嶺等水庫為核心的現代化農業水利體系。2022年,茜安灌區被水利部評為全國節水型灌區。
“老灌區”如何成為節水“新標杆”?
節水增效,計量設施是關鍵。茜安灌區干支渠全長65公裡,在水利部門的統一規劃下,支渠與干渠分界處均配備計量設備,建成1套綜合管理平台、10處遠程控制系統、10處超聲波量水系統以及10處管式量水系統。依托信息化、智能化的現代化計量系統,實現了灌區骨干與田間工程分界點的計量供水全覆蓋,以及所有供水面積的按照用水計量管理。茜安灌區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數從0.55提高至0.64,為區域農業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農業是用水大戶,節水不僅是資源保護的重要舉措,更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茜安灌區擔負著溪柄、賽岐、灣塢、下白石和甘棠5個鄉鎮6.2萬畝農田的引水灌溉任務,惠及41個行政村,劃分為59個基本灌片。
福安茜安灌區。福安市水利局供圖
福安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通過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制度,用水總量被細化分解至灌片級。同時,各鄉鎮成立了農業用水管護中心,並以受益村為單位設立管護小組,形成了“縣級部門—灌區機構—鄉鎮管護中心—村級管護小組”的多級聯動用水管理格局,各層級的職責分工明確,實現了用水管理的精細化。
機制創新激活管護效能。在水利部門的指導下,福安市茜安水利服務中心通過與村級管護小組簽訂管護協議,明確末級渠系工程管護責任,並將灌區農業水費收繳權委托給各鄉鎮農業用水管護中心,由其負責向村委會收繳超定額、超計劃用水部分的水費。收繳所得全部用於灌區水利工程運行維護,實現“以水養水”的良性循環和農業用水管理規范化。
一系列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措施,有效調節了用水行為,使得茜安灌區農業用水量顯著降低。數據顯示,2024年茜安灌區農業實際用水量為2495.65萬立方米,較用水定額2793.68萬立方米減少298.03萬立方米,節約率達10.67%。
節約出的水資源,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下游灣塢工貿區,為工業企業注入“活水”。下游的灣塢工業集中區作為國內單體最大的不鏽鋼生產及深加工基地,生產過程中需消耗大量水資源。目前,茜安灌區為灣塢鎮及工業區提供日常用水量約10萬噸,有效緩解了園區用水需求。
“活水”支撐產業集聚,一大批不鏽鋼企業紛紛入駐園區。據介紹,灣塢工貿區全產業年產值近2000億元,為當地帶來近2.3萬個就業崗位。
茜安灌區不僅為下游灣塢工貿區千億產業集群發展提供了重要水安全保障,還推動農業產業的升級和發展。行走在茜安灌區,不僅有傳統種植的糧田,更有葡萄、水蜜桃等高附加值蔬果,這些都成為了當地農民致富增收的支柱產業。灌區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穩步增長,農業質量效益持續提升。
福安茜安灌區。福安市水利局供圖
“老灌區”在改革中煥發“新生機”。茜安灌區以農業節水智能化管理為抓手,強化用水精細化管理,積極探索農業水價綜合改革。在改革過程中,始終注重統籌區域發展,充分發揮水資源的綜合效益。改革實施后,灌區供水在保障農業生產的基礎上,有力促進產業發展,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產業增效的多贏局面。
寧德市水利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茜安灌區的實踐,為更多地區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未來,隨著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完善,茜安灌區將在水利事業服務社會經濟發展中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