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聚焦實戰練兵、鍛造環保鐵軍  廈門市生態環境局3個執法單位獲全國表彰

2025年03月29日10:22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聚焦實戰練兵 鍛造環保鐵軍

近日,生態環境部表揚2024年度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廈門市三個集體上榜。

其中,廈門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獲評全國執法大練兵表現突出集體,這也是該支隊連續兩年獲此殊榮﹔集美生態環境局、海滄生態環境局榮獲縣級表現突出集體,佔全省六個獲得縣級表彰的兩個席位。生態環境保護執法大練兵,究竟比拼什麼?據悉,此次大練兵聚焦大氣監督幫扶、重點專項行動、科技手段運用、執法質量提升、隊伍能力建設五個方面,更突出實戰,練就環保鐵軍過硬本領。

廈門市累計選派43名執法人員參與7輪次省內現場監督幫扶和8輪次省外監督幫扶,發現並推動解決環境問題7000余個,兩輪省內幫扶成績全省第一,兩輪省外幫扶成績全國第四。其中,移動源外出幫扶工作成效得到生態環境部領導充分贊許。

榮譽的背后,離不開“實訓、實戰、實效化”的嚴格要求和“全年、全員、全過程”的持續努力。在過去一年裡,廈門市生態環境局深化拓展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廈門實踐”,積極開展改革創新、減污降碳、服務發展、鐵軍建設“四個提升年”活動,深入踐行嚴管優服理念,持續優化執法方式,執法工作成效保持全省前列,全市空氣質量、水環境質量和近岸海域水質均創歷史最好水平,省對市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考核保持全省前列,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保持全省第一。

市級表現突出集體

廈門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

科技賦能生態環境執法

打開廈門市生態環境大數據平台,各業務模塊電子沙盤映入眼帘,關鍵信息一覽無余,閃爍的不同顏色的監測點,構成了城市“生態神經”。在這裡,執法人員輕點屏幕,即可調取企業排污口實時監控畫面,電子巡檢AI算法自動判斷異常數據。

以科技賦能生態環境執法,這只是一個縮影。去年,廈門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執法支隊在全國首創編纂《電子証據取証指南》,借助司法鑒定、數據庫分析等7類技術力量,成功破獲25起監測數據造假案。

面對環境監測與執法銜接不夠順暢的問題,支隊在全國首創“測管聯動四步法”,圍繞“數據分析、現場執法、監督整改、成效跟蹤”四個階段展開協同,實現信息共享、力量統籌、閉環管理,去年共測管聯動97家次,推動解決問題20個。

針對第三方環保機構造假現象,支隊組建“1+N”重大案件執法專班,在全省率先破獲首例提供虛假証明文件罪案,在全省、全國做經驗交流。在嚴格執法的同時,支隊還推出一系列柔性化舉措。比如,去年在《生態環境輕微違法行為不予行政處罰實施辦法》修訂后,增設8類不予行政處罰事項,給予企業更多容錯支持和發展空間。“四張清單”容錯機制,更是將柔性執法理念從具體個案權衡上升為全市生態環境系統統一實施的系列執法規則。全年對符合條件的70家企業不予、從輕或減輕處罰,減免數額467萬余元。

此外,支隊還大力推行非現場執法,2024年通過非現場執法溯源查辦案件33起,佔全市生態環境違法案件數量11%,刑事立案8起,其中查處某檢測機構弄虛作假案入選全國生態環境執法典型案例匯編。

縣級表現突出集體

集美生態環境局

讓良好生態環境成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俯瞰杏林灣,蔚藍海面波光粼粼,鸕鹚、白鷺結伴而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是這張美麗畫卷的底色,更是集美區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去年,集美生態環境局堅持精准治污、科學治污,讓“廈門藍”常在。2024年,集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9.5%,全市排名第一。

水環境質量,也穩步提升——杏林灣、許溪、集杏海堤綜合治理入選“廈門實踐”案例,深青溪獲評市級“健康”河流和“幸福”河流雙料冠軍。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優良率、小流域省考達標率及“以獎促治”斷面水質達標率均保持“三個100%”,水環境質量持續走在全省前列。近岸海域治理成效突出,優良水質比例達100%,同安灣集美段建設經驗入選省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

“我們堅持嚴格執法與溫情服務並重,以高水平執法護航綠色發展。”集美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拿出一組數據,2024年,該局辦理環境違法案件77件,其中7個案例入選省級執法典型案例,積極推行柔性執法,對12家次輕微違法企業免予處罰,並通過信用修復幫扶機制優化營商環境,實現執法效能與社會效益雙贏。

環境質量的持續提升,讓百姓獲得感持續增強。連續兩年,集美區生態環境信訪投訴數量和重復投訴數量實現 “雙下降”。2024年,集美生態環境局獲評全國“治理重復信訪、化解信訪積案”專項工作表現突出集體。

縣級表現突出集體

海滄生態環境局

創新模式探索環保數字化監管新樣板

海滄區是廈門市重要工業集中區,工業發展帶來顯著經濟效益的同時,也對生態環境監管體制提出更高要求。如何破題?海滄生態環境局打生態牌、走綠色路,探索生態環保監管新模式。

“我們創新智慧監管平台,劃出污染物排放量大、生態環境信訪投訴量多的企業,科學選取監測點位,推動安裝用電監控系統。”海滄生態環境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實景三維系統,利用5G、物聯網等技術,該區構建起用電監管“一張圖”,幫助排污、運維企業快速定位廠區內發生異常的位置,及時排除故障。目前,海滄區已有50余家重點企業接入智慧環保用電監管平台,累計安裝用電監測設備409套。

同時,監管模式也更智慧。海滄生態環境局用電監管平台對企業產污、治污設施的用電數據進行24小時不間斷監管,實時對治污設備未按規定開啟、低效運行等進行全時監控、精准報警,實現從隨機執法到精准執法的轉變。

創新智慧的監管執法,讓監管變得更精准高效。數據顯示,2024年以來,系統運行期間共發生異常告警532次,監測能力達100%﹔其中借助環保用電監控平台督促企業自查465家次、完成執法檢查147家次。

“用電監管系統可以全天候、全過程、無盲區地實時監控企業工況和污染防治設施運行情況,通過手機App,環保人員就能精准掌握治污設施的運行情況。”該負責人稱,此外,生態環境部門將環保信用等級高的用電監控企業納入“正面清單”,助推企業綠色高質量發展,有效保障重點項目建設和重點企業生產。(記者 王玉婷 許曉婷 通訊員 陳小濤 陳智勇)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