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政:看不見的民生智慧 讓“無廢”更“有為”

走進廈門前埔水質淨化廠,孩子們在草坪上追逐嬉戲,市民們悠閑地散步、健身。很少有人意識到,腳下正運行著一座日處理數萬噸污水的水質淨化廠。
傳統污水處理廠常因異味、噪音遭居民詬病,引發周邊居民的抵觸心理,“鄰避效應”讓這類設施成為城市建設的難題。但在廈門,一個“巧思”使問題迎刃而解。
“我們採用了半地埋式設計,讓污水處理構筑物‘隱身’,再充分利用頂部空間建設上蓋共享空間。”廈門市政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工程師馬聰表示,通過將處理設施整體下沉,全流程除臭、降噪,再結合花園式景觀,污水處理廠從“邊緣設施”變為“城市客廳”,由此實現“鄰避”到“鄰利”。
前埔水質淨化廠上蓋共享空間古樓·悅動園。廈門市政環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供圖
“變身”后的污水處理廠綠意盎然,空氣清新,足球場、跑步道、健身設施一應俱全。“我經常帶著孩子來公園玩,完全想不到腳下是污水處理廠。”住在附近的居民王女士感嘆。
市政管理是個涉及千頭萬緒、關乎千家萬戶的“系統工程”。這也意味著,市政管理工作做得好不好,直面的是老百姓的感受和評價。
在廈門,民生智慧不僅“藏匿”於運動共享空間之下的污水處理廠中,更“流淌”在市民擰開水龍頭的每一刻。
九龍江汩汩流淌,為廈門提供了近80%的原水。清晨,九龍江北溪引水渠畔,身著工裝的技術員正操作水質採樣器,檢測屏上pH值、濁度等數據實時跳動﹔數十公裡外的實驗室裡,檢測員正比對各項微生物指標,確保水質安全。
工作人員在檢測水質。廈門市政水務集團供圖
如何讓市民用上安全優質的“放心水”?這背后看不見的民生智慧貫穿始終。
廈門市政水務集團制水事業部副總經理葉延聰介紹,從山間溪水到干淨的飲用水,通過分層取水、在線監測和預處理,預先改善進水水質。原水進入水廠后,需層層淨化,加藥、混凝、沉澱、過濾、消毒等一系列“深層SPA”,最終達到優質供水的標准。“我們的優供標准共有104項指標,包括常規指標46項和非常規指標58項,比現行國家標准要求更高。”
供水是保障源頭活水,用水則需打通“最后一公裡”。“家裡停水了怎麼辦?”“島內30分鐘、島外45分鐘到場”——這是廈門市政水務對供水管網搶修時效的承諾。
地表之下,4600多公裡的供水管網如同這座城市的“毛細血管”。在智慧水務調度中心,通過供水管網實時仿真系統,就能掌握供水管網運行狀態,打開全市管網數字地圖,各項生產數據以及監控畫面實時可見,實現了從“源頭到龍頭”的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精細化生產管控。
市民撥打96303熱線后,系統能實時鎖定漏點、分析水壓變化,並自動向受影響居民發送停水通知。“通過短信提前告知,居民能提前做好准備。”廈門市政水務集團給水排水副首席工程師侯英娜介紹,這套自主研發的系統,能實時監測全市管網的水壓波動,生成最優搶修方案。
通過智慧管網管理系統和生產調度指揮決策綜合平台,廈門市政水務實現從“源頭到龍頭”的全生命周期、全鏈條精細化生產管控。廈門市政水務集團供圖
看不見的民生智慧,讓市民的幸福“摸得著”。在廈門,“無廢城市”建設不僅是一項環保工程,更是一場關乎民生的暖心實踐,水質淨化廠的“隱身”、自來水的淨化、智慧管網的織就,都讓“無廢”更“有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