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數字中國創新大賽人工智能賽道探“金點子”:“腦洞”成真、企業“尋寶”

人民網福州4月29日電 (記者林盈)“高粱米貓耳朵”“貴大有夢想整二兩”“紅細胞特別行動小隊”……乍看無厘頭的隊名,卻是“闖入”2025數字中國創新大賽·人工智能賽道總決賽的高校參賽隊伍。28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年輕團隊帶來了一場精彩的人工智能創新較量。
2025數字中國創新大賽·人工智能賽道總決賽現場。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能為企業提供合同智能審查、法律文書自動生成、訴訟策略分析的AI管家﹔能在1秒內用圖片生成高仿真3D模型的智能工具﹔能為青少年提供智能心理評估的助理系統﹔針對不同應用場景提供智能巡檢的多種系統方案……頂著“00后”很抽象的隊名,高校參賽隊伍們干的卻是專業的事。瞄准垂直領域中的智能應用痛點,20個團隊帶來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項目。
心腦磁功能成像與輔助診斷系統、遠洋航運氣象導航系統、基於AI的城市交通優化控制與緩堵系統……21支企業隊伍帶來的參賽作品,聚焦現實應用,從實際工作所遇問題出發,以成熟的人工智能方案,為行業提供創新賦能的可能性。
洽談室中,投資評審團鄭淵瑞向清境未來LiD3團隊代表寧芸司了解情況。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同學你好,我是投資評審團的,關注你們很久了,方便聊聊嗎?”清華大學清境未來LiD3團隊的寧芸司剛下講台就收到了邀請。拋出橄欖枝的是星芒數創聯合創始人鄭淵瑞,路演一開始,他就緊盯著台上的“潛力股”,准備搶先接觸“種子選手”。
“我們的業務主要集中在物聯網、人工智能領域,這次希望能挖掘投資一些有潛力的團隊。你們團隊現在的定位和未來規劃是什麼?現在做到什麼地步了?”剛在洽談室坐下,鄭淵瑞就拋出一串問題對項目情況進行進一步“摸底”。
會場一側,像這樣的“臨時會話”不時出現,有的是業務探討,有的則是合作接觸,想法碰撞、相談甚歡,遂互換聯系方式。人工智能賽道之“熱”可見一斑。
2025數字中國創新大賽·人工智能賽道負責人表示,投資評審團的設立旨在加速技術成果轉化,推動人工智能創新應用的商業化落地,為具有商業潛力的創新方案提供資金支持、市場對接和產業化落地服務,讓更多的AI技術能夠應用到實際場景中,發揮其價值。
浙江大學軟件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梁秀波是現場評委之一。在他看來,高校團隊在前沿技術的探索上更有優勢,不少團隊產品把“腦洞”變成了現實,在垂直領域應用中搞出了創新。“這樣的大賽就是一個很好的平台,為高校團隊和行業企業、投融資機構搭橋牽線,從而促進長期發展與合作。”梁秀波說。
據了解,本次大賽以“AI賦能 自主領航”為主題,設立高校與企業雙賽題,聚焦人工智能領域的前沿技術與行業應用,覆蓋農業、醫療、海洋等多種場景,吸引了超1100支隊伍報名參賽。經過多輪激烈角逐,最終,21支企業隊伍與20支高校隊伍晉級總決賽。
主辦方有關負責人表示,希望借由大賽的平台,構建起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為產學研各界搭建相互交流、學習合作平台,推動AI技術與產業深度融合。同時,為高校和企業的人才提供展示平台,促進不同領域人才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國產技術人才,增強青年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和對前沿知識的掌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