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場景 新業態 新體驗
“五一”出游,游出文化味兒(文化中國行·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 |
圖①:辛庄村藝術草坪上,游客在參觀打卡。 |
“五一”假期,文旅新業態層出不窮、新場景“多點開花”,人們在旅游活動中體會著悠久歷史、燦爛文化、壯美山川、多樣風情。遼寧沈陽,一條紅色文物主題游徑“串珠成鏈”,串起抗戰記憶﹔福建廈門,一場鼓浪嶼國際詩歌節,以詩為媒,展現跨越國界的文化共鳴﹔北京昌平,一座藝術鄉村,讓游客感受到“鬆弛感”……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各地立足自身資源稟賦,推動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以文化為筆,在假日經濟的畫布上,勾勒出一幅幅“詩和遠方”的生動圖景。
——編 者
遼寧將紅色記憶轉化為愛國主義教育載體
文物主題游徑,串起抗戰記憶
本報記者 劉佳華
5月4日,遼寧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門前,隨著陽光推移,殘歷碑和警示鐘的影子逐漸縮短,入館參觀的隊伍則越來越長。
“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我想帶孩子追尋這段歷史。”來自北京的游客李卓鵬,正和孩子們徜徉在展廳內。伴隨著講解員的深情講述,他們對抗戰歲月有了更多了解。
前不久,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推介2024年度優秀文物主題游徑,遼寧“抗戰尋英”文物主題游徑入選。這條主題游徑,以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為起點,串聯起沈陽、撫順等10市15區縣,以文物遺址為紐帶,將紅色記憶轉化為愛國主義教育載體,彰顯偉大抗戰精神。
“北大營營房舊址到我們館距離不遠,免費開放,歡迎大家參觀。”在第二展廳,講到北大營部分內容時,講解員王浩涵推薦起游徑上的其他點位,“在沈陽,還有二戰盟軍戰俘營舊址陳列館等﹔在撫順,有撫順戰犯管理所舊址陳列館……這些點位,大家有機會都可以去看一看。”
“把相關點位串聯起來,游覽更有目標、有方向,我們昨天就去本溪參觀了東北抗聯史實陳列館,了解了《義勇軍進行曲》的由來。”李卓鵬說。據統計,“五一”假期前三天,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接待游客超17.8萬人次。
不只是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延展千余公裡的遼寧“抗戰尋英”文物主題游徑上,“五一”假期都迎來客流高峰。
在沈陽中共滿洲省委舊址紀念館,游客趙琳帶著孩子仔細觀察一件件文物展品,“趁著假期,帶孩子看看課本外的‘活歷史’。孩子看得特別認真,以后我會多帶孩子到抗戰遺跡參觀。”
在大連旅順日俄監獄舊址博物館,游客們認真聆聽小志願者楊淇文的講解,不時拿出手機來錄像。楊淇文說,“一幅幅黑白照片、一串串數字,都展示著戰爭的殘酷,也讓我意識到和平的珍貴。”
遼寧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介紹,遼寧擁有抗戰歷史遺址遺跡100余處,重要事件和重大戰斗遺址、遺跡有260余處。目前,納入“抗戰尋英”文物主題游徑的文物、場館有17處。
“下一步,我們將實施游線開發、服務協同、人員互訪等合作,搭建抗戰歷史文化價值研究、闡釋、展示的交流合作平台,提升主題游徑的主題鮮明性、完整性、時代性,更好構筑傳承紅色基因的橋梁。”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館長范麗紅說。
第十一屆鼓浪嶼詩會舉辦
在世界文化遺產地,打開詩意琴島
本報記者 付 文 施 鈺
“在你的懷抱裡/月兒也香/琴聲也亮/海浪也多情……”“五一”假期,福建省廈門市鼓浪嶼,詩意盎然。廣場前,“詩歌任意門”朗誦快閃活動上,外國友人用中英文朗誦詩歌《鼓浪嶼》,游客們在互動問答環節踴躍參與“飛花令”。“這是我第一次來鼓浪嶼,我很喜歡詩詞,沒想到這裡有詩會活動。”來自貴州貴陽的學生張紹明說。
4月26日至5月2日,第十一屆鼓浪嶼詩會舉辦,以“世遺生活 詩意琴島”為主題,通過詩歌沙龍、詩歌音樂會、詩歌快閃等系列活動,讓更多人走進鼓浪嶼感受詩意生活。
八卦樓內,伴著此起彼伏的管風琴聲,中外詩人、翻譯家和詩歌愛好者相聚詩歌沙龍,暢談詩歌之美﹔咖啡館裡,詩歌愛好者在咖啡香中朗誦經典詩歌,分享自己的作品﹔港仔后沙灘上,游客與詩會打卡裝置合影留念……
作為世界文化遺產,“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不僅留存著千余幢中西合璧、風格各異的風貌建筑,還保留著音樂文化的傳統,浸潤著詩歌的氛圍。
如今,鼓浪嶼每日、每周、每月、每季度都有音樂活動。同時,“鼓浪嶼駐島藝術家計劃”還引進國際知名藝術家定期舉辦音樂會,開展創作、講座等活動。
“走在街道上,隨處能聽到美好的音樂,能與不同的觀眾交流。在這裡,音樂是一種生活方式。”活動期間,作為鼓浪嶼的駐島藝術家,俄羅斯聖彼得堡國立音樂學院教授奧爾加·貢姬娜在這裡舉辦音樂會,“這次演出,我特別選取了大量藝術歌曲,它們本身就是詩、歌與愛的碰撞與結合。”
詩歌讓更多人走進鼓浪嶼,鼓浪嶼也讓更多人走進詩歌。“這是一次詩歌與大眾的‘雙向奔赴’。”在中國詩歌學會常務副會長王山看來,詩歌應與社會產生緊密聯系,“音樂、舞蹈等形式,讓詩歌越來越立體豐富,引發共鳴共情,提升大眾對詩歌的欣賞能力。”
“這幾天,整個鼓浪嶼都被詩歌環繞,聽音樂會、和詩人交流,這趟真值!”來自廣東的游客黃女士說。據統計,詩會共策劃舉辦26場活動,吸引超20萬人現場參與。“發揮傳統優勢,突出地域特色,我們通過打造系統性的音樂詩歌文旅產品體系,充分展現島上的詩意元素,把更多文化資源轉化為優質旅游資源。”鼓浪嶼管委會主任林躍鋒說。
北京昌平區辛庄村舉辦文化生活節
鄉村音樂會,“鬆弛感”拉滿
本報記者 李建廣
落日音樂會,悠揚的薩克斯旋律響起﹔非遺雅集裡,奇妙的扎染體驗吸引了不少游客……5月1日,“山水興壽,五一漫游”興壽文化生活節在北京市昌平區興壽鎮辛庄村啟動。鄉村音樂會、青梅鄉創市集等活動,讓人目不暇接。
“沒想到在昌平有這麼一個‘寶藏’打卡地,還有好聽的潮流音樂會!”來自北京城區的市民王女士說。走進村庄,假期的“鬆弛感”扑面而來。在上苑村、下苑村的“村咖日市集”上,為了喝到“限定特調”咖啡,不少慕名而來的游客和村民,排起了“長龍”。咖啡拉花大賽、親子手沖課堂等咖啡主題延伸活動,更是成為咖啡愛好者的打卡地。辛庄村的非遺雅集上,舞龍、蹬桌、轉花碟、變臉、口吐七彩、高車踢碗、相聲、美猴王模仿秀等演出贏得陣陣掌聲。
當夜幕降臨,落日音樂會“爵士之夜”上,一首首經典的爵士樂曲表演,讓游客們沉浸其中。其后的民謠詩歌、80后音樂主題之夜、中式民族風等主題音樂秀,滿足了不同年齡段觀眾的審美偏好。截至5月5日,共有近8.5萬名游客走進市集聽音樂、嘗美食、賞美景。
濃厚的藝術鄉村氛圍,源於一群“新村民”。這些年,興壽鎮吸引了眾多創客和藝術家。這些“新村民”帶來了潮流的生活理念和干事創業的熱情。在區、鎮、村三級協同下,“新村民”與原村民積極引入文旅新業態,改造提升村庄面貌,解鎖鄉村的“文旅密碼”。以辛庄村為例,當地匯聚100余家商業空間,形成了咖啡、手作、烘焙等業態。在本次興壽文化生活節上,便活躍著眾多興壽鎮“新村民”的身影。
值得注意的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在生活節期間,推出“青梅鄉創計劃”,帶來了青梅鄉創沙龍、青梅鄉創市集、青梅鄉創展覽、青梅鄉創課堂等一系列鄉村美育實踐活動,鼓勵高校青年力量通過藝術介入、喚醒鄉村內生動力,更好發揮村民、藝術家、學生的價值,為藝術鄉建的創新路徑提供新空間、新思路。
去年7月1日,《北京市鄉村振興促進條例》正式施行,提出“立足首都城市戰略定位,堅持大城市帶動大京郊、大京郊服務大城市”。結合“百村示范,千村振興”工程,昌平區錨定鄉村全面振興目標,以辛庄村為示范村、下苑村等4個村為提升村,實施“微改造、巧更新、精提升”。“接下來,我們將聚焦10個涉農鎮,打造100個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進一步做優特色、做強文化、做響品牌。”昌平區委農工委書記、區農業農村局局長龔家銀說。
(張宜恬參與採寫)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6日 12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