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之聲

人工智能作為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戰略性技術,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如何完善頂層設計、加強工作部署,推動我國人工智能綜合實力整體性、系統性躍升?記者採訪了4位全國人大代表。
——編 者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院長潘教峰:
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攻關
發展人工智能,是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贏得全球科技競爭主動權的關鍵之舉。必須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加強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攻關,進一步夯實人工智能發展基礎。
持續加強基礎研究。人工智能具有多學科綜合、高度復雜的特征,要加強基礎理論研究,支持科學家勇闖人工智能科技發展前沿的“無人區”,努力在人工智能發展方向和理論、方法、工具、系統等方面取得變革性、顛覆性突破,確保我國在人工智能領域的理論研究走在前面。依托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新型研發機構等科研力量,深入推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和算法研究,系統化布局、有組織開展協同攻關,持續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人工智能“軟硬兼備”,要集中力量攻克高端芯片、基礎軟件等核心技術。加快發展量子計算、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機器學習等與新一代人工智能密切相關的關鍵核心技術,確保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堅持問題導向,集中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推進算力、數據訓練基地等基礎設施建設,構建自主可控、協同運行的人工智能基礎軟硬件系統。
(本報記者亓玉昆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廈門大學黨委書記張榮:
培養高素質人工智能人才
面對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的新形勢,如何源源不斷培養輸送高素質人才,是教育必須回答好的時代課題。
要更加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能力和跨領域協同能力。學校應積極探索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的創新路徑,將人工智能教育深度融入人才培養全學段全鏈條,構建智能化、場景化、協同化的教育新范式。探索以人工智能技術賦能深度學習,引導學生有效利用數字資源和工具提升學習效果。
要加強對學校的人工智能技術投入和應用生態構建,為智能時代教育提供強有力的技術和平台支撐。高校與企業應加強聯合攻關,打造人工智能研發與創新平台,開展人工智能基礎理論、關鍵技術和應用創新研究,加速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和推廣。
要強化學生的價值引領、人文涵養和人格塑造。學校要始終堅守立德樹人初心,遵循教育規律,保持育人定力,加強人文教育,努力造就更多具有引領性、人文性、時代性、開放性的卓越人才。
(本報記者劉曉宇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豐都縣委書記張國忠:
以人工智能賦能社會治理
近年來,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快速演進,正與產業發展、社會治理等工作深度融合。在社會治理領域,要積極運用人工智能手段,強化“數字治理”,以智治實現善治。
以人工智能賦能提升城市平安水平。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強用好多網融合指揮調度系統,做好社會治安綜合治理體系建設。同時,提升綜合應急處置能力,以人工智能整合資源、優化流程,提升突發事件應對效率,守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政務服務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可以進一步增強積極拓展數字政府的智能化水平和應用場景,以人工智能技術提升政務服務平台效能,為企業和群眾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務體驗。
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離不開數字賦能。建議總結相關經驗,加速構建全國一體的數字底座,創新形成貫通省市縣鄉、直達“最后一公裡”的數字治理體系,推動經濟社會文化全方位發展。
(本報記者金歆採訪整理)
全國人大代表、浙江宇視科技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周迪:
強化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
推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需要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體系。把高校科研成果與企業實際需求緊密結合,促進技術成果的快速轉化和產業化。
以場景生態重構驅動產業升級,實現從技術賦能到范式變革。人工智能與產業創新的深度融合,不僅是技術問題,更是產業生態重構問題。企業需以場景定義技術價值,以生態思維整合創新資源,在助力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同時,引領戰略性新興產業開辟新賽道,最終實現從技術賦能到范式變革的躍遷。
在科技創新與產業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企業需前瞻布局人工智能前沿技術,接入通用大模型,聚焦跨界場景,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打開新空間。
(本報記者劉軍國採訪整理)
《 人民日報 》( 2025年05月08日 18 版)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