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明溪:清溪引得“明星”來 生態鄉村變景區

“有了有了,那隻就是斑頭大翠!”在三明市明溪縣夏坊鄉中溪當洲村中溪各水口水域,當地“鳥導”謝芳林按捺著心頭的興奮,壓低音量,指引身邊的客人的目光聚焦不遠處停棲在溪石上的鳥兒。
來自浙江的幾位大叔大媽忙不迭地舉起望遠鏡和相機,快門聲咔嚓咔嚓響成一片。
頭綴斑點、身披藍羽的斑頭大翠吸引著全球鳥友的目光。謝芳林說,單是今年,至今已接待百余人次的國外觀鳥客,許多人不遠萬裡做客幾天,專程為看斑頭大翠一眼。如果不能有幸遇見,常會當年約時間再來。
前年起,謝芳林還持續關注著在中溪下游做客的海南鳽一家子,看著它們筑巢安家,從候鳥變作留鳥。如今,他已建成海南鳽穩定觀測點,常在朋友圈分享鳥訊:“這幾天海南鳽的鳥況很棒,白天晚上都很穩定,有意的老師速來!”
謝芳林是明溪首批接受相關培訓,並摸索“觀鳥飯”該怎麼吃的人。明溪縣把握千年鳥道穿境而過的生態優勢,連年大力發展生態觀鳥旅游產業,成為國內外觀鳥愛好者的熱門目的地。因為擁有眾多珍稀鳥類資源,自然風光秀美多姿,中溪村一帶如今成為明溪觀鳥旅游的精品線路之一。從2016年嘗試在家開民宿,如今謝芳林已經是全縣最具知名度的“鳥導”之一——他手機中常備國內外游客群體的訊息﹔眼光一掃,便能捕捉辨識到遠處停棲的小鳥。通過食、住、行,向導、機位保障、器材租賃等服務,每年收入可觀。謝芳林還帶動回村的五六個年輕人一起開發、管理鳥點,引導鄰近村民一起服務觀鳥游客,用農村的雞鴨、紅菇、鮮筍等豐富優質的農副產品,填充出游客的“后備箱經濟”,在鄉村形成一條成熟穩定的生態資源變現鏈條模式,在綠水青山中尋獲致富門路。
山清水秀但曾經發展無門的小村,如今竟成了笑接天下客的景區,關鍵在於謝芳林“鄰水吃水”,發掘出了珍稀水禽帶來的資源優勢。
流經謝芳林家門口的中溪與夏坊溪、苧畬溪一道,匯流於金溪,這一整片區域被規劃建設為福建鳴溪省級濕地公園。境內靜水流深,魚蝦豐裕,兩岸郁郁蔥蔥,森林繁盛,更有峭壁、陡坡等地貌,吸引了許多鳥類,尤其是斑頭大翠、海南鳽、鴛鴦等珍稀水禽、涉禽。其中,斑頭大翠評為近危等級,屬於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國內隻有明溪等少數區域能穩定觀測。海南鳽更是瀕危等級的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世界罕見。
“家門口的這條河,我太熟悉了。從小在裡面摸蝦捕魚,現在依然是孩子們的樂園。”謝芳林回憶,遺憾的是,早些年村裡人環保意識不強,經常往河裡扔垃圾、排生活污水。河岸邊經常挂著破衣服、塑料袋,既煞了風景,也破壞鳥類生境。
改變悄然發生。近年來,福建鳴溪省級濕地公園建設改善著閩江源頭的水環境質量,修復該區段內水生態環境,形成健康的水生態系統,並完善區域濕地—森林生態系統保護網絡。經過常態化地教育引導,村民們逐漸改掉了往河裡隨手扔垃圾的惡習,也知道了保護鳥兒的重要性。
明溪全縣還厲行河湖長制工作。通過“縣、鄉、村”三級河長聯動,“晒水、議水、評水”,部門聯合執法等機制,將全縣560公裡河段納入“一體化”治理范疇,實行分級分類網絡化管理。整合水系電子地圖、無人機航拍影像、人工巡河記錄等多維數據,配合55名河道專管員以及打撈船、無人機等智能化設備,形成全流程閉環管理鏈條,做好“管水”文章。截至目前,全縣縣鄉飲用水源、國控斷面水質均達到國家地表水Ⅱ類標准,3個省控斷面和鄉鎮交接斷面達Ⅱ類及以上標准,達標率100%。
“目前,國家大力倡導實施幸福河湖建設項目。我們正策劃申報與縣域生態觀鳥旅游產業相結合的幸福河湖項目,通過項目實施引入相關人才與設備,加強對全縣珍稀水禽、涉禽棲息水域的水質實時監測,對污染水環境的違法行為及時干預,營造良好的鳥類生境,助力生態觀鳥產業發展。”明溪縣河長辦常務副主任肖先杞表示。(詹鐵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