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新晉“國際濕地城市”的“進階路”

2025年07月31日18:0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福州7月31日電 (記者林曉麗、實習生薛之睿)派江吻海、山水相依。福州,這座有著22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再一次登上世界的舞台——7月24日,在津巴布韋維多利亞瀑布城開幕的《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福州被正式授予“國際濕地城市”稱號。

福州閩江河口濕地公園。林雙偉攝

福州閩江河口濕地公園。林雙偉攝

作為福建省首個獲此榮譽的城市,福州的濕地保護實踐正為全球濱海城市生態治理貢獻東方智慧。

閩江如一條碧綠絲帶穿城而過,139條內河織就水網,1500余座公園星羅棋布——城市的“血脈”裡,蘊藏著福州的濕地“基因”。

7月31日,在福州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福州市林業局黨組書記、局長丘志強介紹,福州濕地資源豐富,全市濕地面積19.42萬公頃,濕地率15.14%,約佔福建省濕地面積的三分之一,位居全國濱海城市前列。

新聞發布會現場。實習生 薛之睿攝

新聞發布會現場。實習生 薛之睿攝

當閩江入海口隨時光向東推移60余公裡,形成福建最大的原生態河口三角洲濕地時,這裡便成了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徙的關鍵驛站。每年數萬隻候鳥在此越冬、停歇,“神話之鳥”中華鳳頭燕鷗的身影,更讓閩江河口濕地成為全球觀鳥界的“聖地”。

“福州是有福之州,生態條件得天獨厚,希望繼續把這座海濱城市、山水城市建設得更加美好,更好地造福人民群眾。”這一諄諄囑托,為福州閩江流域保護和濕地保護指明了方向。

從閩江河口濕地搶救性保護起步,福州如今已形成了“制度為基、科技賦能、文脈傳承”的治理體系。丘志強介紹,三十多年來,福州全市上下牢記囑托,“一張藍圖繪到底”,持續開展濱海濕地保護修復,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內河水系互聯互通,濕地生態空間共建共享,使濕地成為福州生態發展的靈魂。

“制度之盾”筑牢根基。2017年,福州在全省率先頒布《福州市濕地保護管理辦法》,迄今已出台16部相關法規。今年7月更是進一步修訂完善管理辦法,針對濱海、河湖等多樣性濕地“量身定制”保護方案,讓每一寸濕地都有法可依。

“智慧之翼”插上“翅膀”。“兩中心、一張圖、兩平台”的數字架構,讓水旱災害防御、水資源管理等實現可視可感可知。數字孿生技術覆蓋閩江、龍江、敖江流域,紅樹林修復區的智能監測設備實時傳回生態數據等,為科學決策提供精准支撐。

“守護之網”凝聚合力。濕地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打通部門壁壘,專家委員會提供智力支持,河(湖)長制、林長制層層壓實責任﹔還有從漁民轉型的濕地管護員、負責生態監測的高校科研團隊,全社會共同編織起濕地保護的“立體網絡”。

流花溪畔,晨練的市民伴著鳥鳴舒展身體﹔晉安湖邊,孩子們在科普基地觀察水生生物﹔閩江河口,攝影愛好者架起設備捕捉候鳥的靈動瞬間……正如福州市林業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張朝漳所說,濕地保護的成果,正轉化為市民觸手可及的幸福。

鳥兒“漫步”在閩江河口濕地。陳林攝

鳥兒“漫步”在閩江河口濕地。陳林攝

河水變清了,窗前景致煥然一新。139條整治后的內河告別黑臭,“水清、河暢、岸綠、景美”成為常態。借助閩江潮汐規律,福州市城區水系聯排聯調中心每日兩次引江入河,在大數據賦能下初步實現“小雨不積水,大雨不積澇”。

休閑去處多了,推門就是好風光。幸福河湖建設工作如火如荼,已建成1395公裡全域綠道網絡、1500多個公園,開通5條水上航線,市民在家門口就能進福山、登福道、觀福水、覽福地。

文化傳承更“活”了,生態課堂就在身邊。閩江河口濕地博物館、海洋博物館等14處宣教場館,200余處科普基地免費“敞開大門”﹔船政文化、海絲文化等歷史遺產與濕地生態深度融合,打造“生態保護+文化傳承”的城市發展樣板﹔一年一度的“愛鳥周”“濕地保護宣傳周”成為市民的生態課堂。

產業因“綠”升級了,遍地可見“點綠成金”。福州市漁業產值連續30年穩居全國第一,水產品產量居全國第二。值得一提的是,“退養還濕”工程既守護了生態,又為漁民提供了管護崗位,真正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站在“國際濕地城市”的新起點,福州已擘畫好下一步的發展藍圖。

丘志強表示,福州市將繼續多措並舉推進濕地保護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更豐富的優質濕地生態產品,強化濕地品牌效應,全力做好國際濕地城市建設“后半篇文章”,高質量通過2031年濕地城市續期認証,推動福州生態保護常態化向好。

從閩江河口的紅樹林搖曳,到城區內河的槳聲悠悠,福州正將“國際濕地城市”這張名片擦得更亮。這座“海納百川”的城市,正讓“城市—濕地—人—鳥”的和諧共生圖景,成為現代化國際城市最動人的底色。

(責編:陳遴、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