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田埂上的防線” 漳州高標准農田抗災保收底氣足

7月中下旬,福建省漳州市遭遇台風帶來的連續強對流天氣,局部地區短時強降雨頻發,部分區域出現內澇,農田被淹、設施受損,農業生產面臨嚴峻挑戰。
然而,在高標准農田區域,卻呈現出另一番景象——完善的排灌系統迅速排澇,在風雨中筑起了一道道堅實的“防護網”,成為農田抗災保收的“堅實盾牌”。
位於漳州的一處高標准農田。漳州市農業農村局供圖
對此,龍海區白水鎮的種植大戶鄭燕輝深有感觸:“以前一下大雨就積水成災,庄稼根本保不住。開展高標准農田建設后,新建的排洪溝排水特別順暢。今年雨勢這麼大,我承包的100多畝地幾乎沒受影響。”
據了解,截至2024年,龍海區白水鎮通過建設高標准農田6730畝,配套修建灌排渠15.1公裡、涵洞68個、泵站1座,完善了農田水利設施。縱橫交錯的排水渠成了暴雨中守護庄稼的“生命通道”。
在漳浦縣舊鎮鎮高標准農田建設改造提升項目區,幾場暴雨過后,田間工程基礎設施完好無損。“暴雨過后,項目區田間積水僅用2小時便能基本排清,為作物搶收爭取了寶貴時間。”據舊鎮鎮政府工作人員介紹,往年暴雨一來,地裡的庄稼幾乎全部被淹,今年多虧了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水稻等農作物才能免受“滅頂”之災。
同樣,詔安縣白洋鄉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區也經受住了此次暴雨的考驗。
據了解,白洋鄉在汀洋村等地實施高標准農田建設項目面積達3530畝,新建總長1.99公裡的灌排渠1條、過路涵管10座、攔水壩1座、泵房1座。新建的灌排渠及過路涵管使積水排出時間縮短70%以上,有效防止了水稻等作物因長時間浸泡導致的漚根、爛根和倒伏。
“在汛期,汀洋村依托高標准農田構建的這張高效排水網,能在極短時間內將農田積水排出,使農作物免受長時間浸泡,顯著減少了農業損失,有力保障了農民的根本利益。”汀洋村村民鐘平泉說。據估算,高標准農田的快速排水功能為汀洋村減少經濟損失約300萬元。
近年來,漳州市農業農村部門加快推進高標准農田建設,堅持從細微處入手,環環相扣,實行責任到人到崗的挂鉤機制,抓好項目前期踏勘、設計評審、現場施工、驗收審核、管護監管等全流程工作鏈條。以解決群眾急難愁盼為出發點,深入田間地頭、走村入戶,充分征求群眾意見,掌握群眾對高標准農田建設的實際需求,把規劃設計做實做深。邀請農業、水利等領域專家,通過現場評審的方式,對高標准農田建設規劃的合理性、可行性展開充分論証,尤其聚焦排灌體系是否完善、田間道路是否連通,確保項目建成后真正實現“路相通、渠相連、旱能灌、澇能排”,改善農田生產條件,助推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蘇海森 張葭)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