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行進中國丨“一林三吃”的“金套餐”

2025年08月11日14:1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一片林子,除了賣樹還能做什麼?

在福建省三明市清流縣,靠著一套“林木+茯苓+崗梅”的復合經營“金套餐”,實現了“一林三吃”。

“鬆林採伐后留下的伐根可以成為茯苓的‘培養基’,一兩年就能採收。而且茯苓菌可以加速伐蔸的分解,增加林地有機質,一舉兩得。”清流國有林場場長張發游指著鬆木伐蔸說,這是林下“套餐”的“第一吃”。

茯苓是常寄生於鬆樹根部的一種中藥材,具有利水滲濕、健脾寧心等功效,每畝茯苓可收獲2000元以上。“我們一個人一天可以挖到400~500斤左右的茯苓,光採挖工資就能有200多元。”林場工人程長林說。

林下“套餐”的“第二吃”是崗梅種植。崗梅也是一種中藥材,具有清熱解毒、生津利咽、散瘀止痛等功效,是不少涼茶、感冒藥劑的主要原料。不同於茯苓對鬆木蔸的依附需要,崗梅可直接在林地種植,約5年就能收獲。

“崗梅收益挺不錯,5年每畝可收獲3000~5000元,對林農來說,比單純種植鬆林更劃算。”張發游說。

“第三吃”就是種植杉木林。精心培育的杉木成熟后可以賣出每畝1萬元左右的價格。

在清流的馬尾鬆林採伐跡地,不少林農、造林大戶學著國有林場的做法,用鬆樹蔸種植生長周期短的茯苓、林地上種植崗梅和杉木,在同一林地上實現喬灌混交、林菌藥間作、短中長結合。

綜合利用林下空間,通過科學種植和管理,清流的林下復合經營“金套餐”可實現多種生態產品共生共榮,達成林業生態、經濟、社會效益“三豐收”。

“一林三吃”的經營模式豐富了林下經濟的多樣性。人民網 李昌乾攝

“一林三吃”的經營模式豐富了林下經濟的多樣性。人民網 李昌乾攝

“這種林下經濟新模式能做好其實不容易。”張發游回憶,過去,清流縣的林下經濟多以散戶種植為主,林農種植的中藥材品種雜亂,缺乏統一規劃和專業指導,產量、質量參差不齊。分散經營的模式,讓山林資源的潛力難以充分釋放,也制約了林農增收空間,“那時候種出來賣不掉,賣出去不賺錢,不少林農都打過‘退堂鼓’。”

轉機出現在2021年。那一年,華潤集團挂包清流縣,引入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華潤江中制藥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兩大醫藥企業,這才有了崗梅、茯苓等中草藥材的推廣種植。“當時為了打消林農的顧慮,縣裡不僅免費提供崗梅種苗、補助種植撫育,還組織技術人員定期上門指導,從選地、整地到種植、撫育,耐心細致地講解和示范。”張發游說。

清流縣保障性苗圃的育苗區。人民網 楊灝昱攝

清流縣保障性苗圃的育苗區。人民網 楊灝昱攝

在“政府引導+企業帶動+農戶參與”的模式下,越來越多的林農看到了增收的前景,從最初的觀望猶豫,轉變為積極主動參與,加入到崗梅種植行列。

一位靈地鎮青甲村的種植大戶介紹,從2023年開始,他一共承包種植了4000多畝崗梅,“崗梅產值高還有政府補貼,算一算,比之前種植普通作物強多了!”

與此同時,清流縣還推行“公司+基地”“公司+訂單”“公司+國有林場+合作社+農戶”等多元化合作模式。不同的合作模式適應了不同地區、不同農戶的需求,讓產業發展更具靈活性和適應性。

今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提出20年,對清流的林農們而言,這種“不砍樹也能致富”的綠色產業新路徑,就是“兩山”理念帶來的、最可感的“豐收”。(林盈、楊灝昱、李昌乾、實習生林翔)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