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青年用腳步丈量五省“海上森林”,解碼紅樹林保護的“中國方案”

在我國的東海之畔到南海之濱的海陸交錯帶上,分布著一種特殊的森林景觀——紅樹林。潮起潮落間,這些“海洋綠肺”維持著生命生生不息。
近期,由廈門大學環境與生態學院、社會與人類學院師生組成的“海上森林”社會實踐隊分赴浙江、福建、廣西、廣東、海南五省,開展全國紅樹林保護與修復調研。
今年暑期,廈門大學積極響應共青團中央等十一部委聯合印發的《“美麗中國·青春行動”方案(2024—2028年)》號召,面向“十五五”期間國家生態文明建設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實施目標,組建了一支涵蓋環境科學、生態學、社會學等專業本碩博學生的聯合實踐隊,探尋“海岸衛士”紅樹林的生存密碼,用專業知識和青年智慧回應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中國紅樹林保護之道。
野外調研:識讀紅藍交織的生態密碼
隊員們在灘涂上考察
海南儋州新英灣的退塘還林區內,隊員黃翯宸正蹲在齊膝的泥地裡,專注丈量著紅樹林的“身高體重”,記錄下樹高、胸徑、冠幅等生態數據。“這片2022年補種的桐花樹和白骨壤,成活率超過90%,遠超預期。”隊員彭依依的記錄本裡,附著無人機拍攝的修復區全景——曾經的海鴨養殖塘如今已形成紅樹林幼苗的聚集區。
截至目前,這裡的紅樹林修復項目退塘面積已達460公頃,其中退塘還林268.33公頃,並劃分出五類修復區,每片區保留約60%的潮溝面積以保証潮汐通道的生物多樣性。
福建漳江口紅樹林保護區的互花米草除治跡地上,隊員們手持樣方尺和記錄表穿梭在紅樹林間,記錄不同區域的植被生長參數。互花米草除治工程實施后,這片800余畝跡地現在重新生長著秋茄、木欖、桐花樹、白骨壤等紅樹植物本地種,成活率達89%。
隊員們對比修復前后的調查記錄發現,底棲動物種類也從12種增至34種,招潮蟹、彈涂魚密度提升5倍,鳥類新增黑臉琵鷺等5種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越冬水鳥數量突破兩萬隻。晨曦中,成群的鳥兒在林間樹冠翩躚掠過,生動詮釋了福建海岸線生態修復的顯著成效。
腳踩泥濘,扎根灘涂,是紅樹林人的日常,也是一項“基本功”。走訪五省海岸線,隊員們發現,這一片片紅樹林正以蓬勃的綠色,構筑起連接陸海、涵養生物多樣性的濱海生態走廊,為“生態防線”提供了鮮活注腳。
科技賦能:探尋紅樹林修復的創新路徑
廣西海洋科學院副研究員潘良浩正向隊員們介紹“紅樹林—青蟹”養殖生態系統,“利用青蟹清除固著動物,不僅提高了造林成活率,還在一塊1.09畝的試驗區,收獲了55隻高經濟價值的青蟹。這是生態與經濟的雙贏。”隊員們在廣西紅樹林研究中心濱海生態保育基地見証了這項技術如何讓廢棄養殖塘重煥生機,成為紅樹林保護與生態養殖融合發展的樣板。
在廣西山口紅樹林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無人機巡護日志記錄著更精細的保護實踐。管理員韋杰每周操控設備監測互花米草入侵,“現在發現異常能第一時間處置,比以前人工巡查效率大大提升”。
先進的技術,創新的思路,每一次的大膽實踐與反復求証,都是一線科研人員對紅樹林奧秘的生動解讀。
走進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的能源與環境學院,隊員們發現,這裡搭建的世界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技術庫與應用平台,構建起了AI牽引的紅樹林診斷技術體系,形成紅樹林保護與修復的“全科醫生”模式。這一紅樹林生態系統精准監測-評估-修復的全鏈條技術體系,為紅樹林生態修復的“中國方案”提供重要科技支撐。
這些“科技加碼”措施,不僅減輕了保護區的巡護壓力,也讓人與自然的協作變得更為高效。隊員吳曉在調研日志中寫道:“在科技的加持下,紅樹林生態治理也邁入了智慧時代。”
政策落地:洞察生態治理的基層智慧
“我們的‘紅樹林+生態養殖’模式雖然初步驗証能顯著提升海瓜子的品質和產量,但在推廣過程中卻遇到了阻力,部分養殖戶擔心影響短期收益,對種植紅樹林持觀望態度。”浙江樂清清江口村委會裡,村干部的話精准點出了生態友好型技術落地時普遍面臨的“經濟賬”難題。
聆聽關於“退塘還濕”的講解
廣西北海市合浦縣沙田鎮上新村,村委辦公室副主任付志軍向隊員們講述了推動“退塘還濕”政策落地的艱辛:“我們逐戶走訪,幫村民算清生態賬、經濟賬。這種‘算賬式溝通’,讓村民們從最初的抵觸到主動參與,通過‘干部引導—群眾共識—保護落地’的基層協同機制,上新村實現了從傳統養殖村向紅樹林保護村的轉變。”
提及“退養”,村民們心裡都有杆“秤”——秤著過去的投入,讓“退”的陣痛最小化﹔秤著未來的生計,讓“養”的生態效益最大化。
“剛聽說要退塘時,心裡真慌,一家子就靠這口塘過活。但護林員天天來講解,說紅樹林能護家,還能讓海鮮長得更好,慢慢就想通了。”在雲霄縣東廈鎮竹塔村的碼頭上,資深漁民老吳坐在自家漁船旁,摩挲著漁網說道,“現在退了塘,跟著學起生態養殖,海鮮品質上去了,價錢也賣得更高。我們的竹塔泥蚶、東廈鋸緣青蟹,以前哪想得到能成國家地理標志產品!這都是紅樹林帶來的機會。”這個約七千人的漁村成功退塘,以“退養換吃法”實現了綠色富路與生態守護的雙贏。
村民們的賬本裡藏著最朴素的生態觀,他們常挂在嘴邊的“林子在,飯碗就穩”,道出了對“紅樹林與漁網共存”這種平衡最朴實的認可。
面對這一現實困境,隊員們並未止步於記錄問題,也在積極尋求解題思路。隊員陳昕在座談中記錄下深圳“社區引導—公眾參與—共建共治”的治理路徑,為城市型濕地保護提供了可復制的深圳樣本﹔隊員董事聯想到在浙江洞頭區藍灣辦調研時看到的成功案例,提出了“分階段補貼配套+技術共享包”的策略建議。
公眾參與:凝聚綠色發展的多元力量
實踐期間,正值第十個“世界紅樹林日”。
“老師,為什麼紅樹林的根像八爪魚?”“螃蟹沒了紅樹林會怎樣呀?”在廣西北海青少年宮裡,孩子們舉著畫滿魚蝦蟹貝的紙條圍著隊員們好奇發問。實踐隊用一堂妙趣橫生的“童心向黨,筑綠中國”自然科普課堂,帶領孩子們走進神奇的紅樹林世界。“老師,我們可以當紅樹林的小小護林員嗎?”這堂課的主講人、隊員雷一鳴說,“這稚嫩而堅定的回應是廣西紅樹林未來最動人的綠色承諾。”
給孩子們帶來紅樹林科普與保護課
在福建漳江口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科研棧道上,一場特殊的“自然課堂”正在同步進行,隊員劉煜晨帶著來自廈漳泉三市的中小學生辨認紅樹植物。一位10歲的小女孩指著一株秋茄喊出“它的果實像小紡錘”時,保護區管理人員笑著補充,“這孩子爺爺以前是漁民,現在輪到她跟著我們學認樹呢。”
公眾參與是紅樹林保護事業生生不息的力量。海南儋州藍田村的海邊,已經退休的村支書老董指著眼前郁郁蔥蔥的紅樹林,講述著自己兒時的紅樹林記憶。“小時候我們經常鑽到林子裡撿蟹摸貝,潮水漲起時就在裡面游泳、捉迷藏!”“祖祖輩輩說‘海欖樹多,漁船不翻’,這是活命的道理。”……隊員徐詩將這些口述整理成《我與紅樹林的故事》。
實踐隊在五省各地邀請不同人群參與“寫給十年后的紅樹林”心願卡活動,持續開展紅樹林科普與保護工作,共同守護這一抹珍貴的海岸綠色屏障。
青年答卷:書寫扎根於灘涂的時代之問
跨越5省3000余公裡行程,走訪20余站實地調研,發放科普文創產品千余份,回收高質量調查問卷500份,獲得超1500分鐘原始訪談記錄、3000余條一手影像資料……
這群廈大青年學子以扎根式的足跡勾勒出中國紅樹林保護的立體圖景和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也在行走中運用所學,輸出關於生態補償機制、科普教育體系、社區共治模式等多個方面的初步政策建議。
這是一堂真實、生動、扎實的“大思政課”。隊員陳昱飛在日志中寫道,“每株紅樹的扎根,都是對海岸的承諾﹔每個青年的足跡,都是對生態的答卷。”
這支平均年齡22歲的青年實踐隊用腳步丈量海岸線的長度,也丈量著中國式現代化背景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新高度。他們以“行走式調研”回應時代之問,解碼紅樹林保護的“中國方案”,書寫新時代“根系”青年的生態答卷。在調研報告的結尾,他們鄭重寫下,“為了紅樹林,我們共同努力!”(文/圖 廈門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