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秉持“病人優先”理念,以實際行動踐行醫者使命擔當

今年8月,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智能化新手術室啟用,全院手術室數量增至45間,服務能力進一步提升。醫院供圖
尹震宇實施高難度肝膽外科手術。醫院供圖
洪文新用推拿和針灸為無數病人解除病痛。記者 陳偲瑤攝
康健樂是許多病人心目中的“定心丸”。記者 陳偲瑤攝
美麗的筼筜湖畔,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巍然矗立。在這“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場所,護佑健康不只是一句口號,更是夜以繼日的堅守。
正如第十三屆中國醫師獎獲得者、院長尹震宇所言,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始終將“病人優先”理念貫穿於醫療服務的每一個環節——從擴容診療空間到優化就診流程,從精進醫療技術到創新服務模式,從提升就醫體驗到深化海峽兩岸醫療合作,醫院以實實在在的行動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在這裡,醫務人員以精益求精的謹慎對待每一次診療,以永不放棄的執著守護每一線生機。他們用專業與愛心構筑起生命防線,為健康廈門、健康中國建設貢獻著堅實力量。
“中國醫師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中山醫者,聆聽他們的故事,看他們如何用責任與擔當詮釋醫者使命。
洪文新(康復醫學科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
針下千鈞擔 推拿解病痛
中午1點多,診室裡依然人影穿梭。洪文新剛剛送走一位病人,桌上微涼的盒飯還未來得及打開——這已是常態。他清晨6點20分到醫院,6點30分便開啟一天的診療,午間門診無縫銜接,到下午兩點甚至傍晚才吃上“午飯”成了尋常事。今年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康復醫學科搬遷擴容后,36張病床滿滿當當,專家門診看到晚上七點更是家常便飯。
洪文新並非生來就篤信手中銀針與推拿的力量。在鄉間長大的他,最初對這門技藝半信半疑。讀福建中醫學院(現福建中醫藥大學)時,他放假回到村裡,白天干農活,夜晚便嘗試為村民們施針治療。一次,他用兩針便解除了同學鄰居頑固的頭痛。當時,年輕的洪文新心頭一震:“老師沒有騙我!”朴素的信念就此生根——好好學習,幫助更多人解除病痛!從此,他用自己的從醫經歷,詮釋了這一誓言。
妙手治療 為癱瘓患者托起生命“奇跡”
從醫以來,洪文新憑著自己的一雙妙手,為眾多病人送去健康。
一位腰椎間盤突出9毫米的病人,已達到手術指征,因恐懼手術,特地找到洪文新。十多次悉心治療,針灸、牽引、手法三管齊下,竟使症狀明顯改善。
一位漳州來的患者,飽受腰痛折磨只能佝僂行走,站坐皆難持久。洪文新為她治療一個多月后,病人緊鎖的眉頭舒展了。
一名高三女生在宿舍裡兩度暈倒,腦部檢查無果,洪文新建議拍頸椎片。果然,頸椎生理曲度嚴重改變導致椎動脈皺褶,腦供血不足才是元凶。3次治療后,女生的暈厥消失。高考前夕為求穩妥又做了兩次治療,最終她順利步入考場。
一位突患耳鳴、聽力驟降的患者,第二次復診時便當著眾人由衷贊嘆洪文新的醫術:“你很厲害,才做了一次,我就感覺快好了!”
面癱患者歪斜的嘴角、無法閉合流淚的眼睛,經洪文新治療一周便重歸端正。腰扭傷患者躺著被推入診室,治療后竟能自己走著出來。最令人驚嘆的是一位神經內科轉來的中風癱瘓患者,治療后第二天,那隻無力的手竟抬了起來……
醫術精湛 行醫越久越有敬畏感
雖然憑著精湛醫術創造了許多“奇跡”,然而行醫愈久,洪文新心頭敬畏感愈重,手下動作越發小心,尤其是對頸部這樣的部位。
以他的專業視角來看,頸部整復隱伏著不少風險。上世紀九十年代,一位頸痛近一年的患者在多家醫院求診無果后找到洪文新,想做推拿整復。CT結果看似無異常,洪文新卻直覺不安,力主讓病人進一步做磁共振檢查——結果查出頸胸段條狀脊髓腫物。在這種情況下,若按“落枕”施以整復手法,擠壓之下高位截癱的悲劇幾乎無可避免。
“頸椎病分好幾種類型,其中脊髓型頸椎病最忌對頸部大動手腳。”洪文新坦言。歲月積累下,他的頸部整復手法悄然改變,將動作幅度調小,下手越發求穩。看得越多,知道得越深,他越是體會到:針砭推拿之力,既托起生命,亦需敬畏生命的脆弱。
不懼辛勞 系上護腰帶堅持工作
這份沉甸甸的責任,常化作無言的堅持。前陣子,一位高齡外地腰椎間盤突出病人因路上堵車,臨近醫生下班時才趕到。病人本打算下午再來找他,洪文新說:“算了,你那麼遠跑過來,我現在就幫你處理,你治療完還來得及趕回家。”結束治療,已近一兩點。對他而言,延遲下班早已是習慣。
推拿耗力費時,有的年輕醫生望而卻步。洪文新卻堅守於此,代價是經年的勞損。今年四月,在為一位體重兩百多斤的患者做頸部提拉時,他扭傷了腰。系上護腰帶,他堅持工作,在搬動病人時,常痛得冷汗浸透衣衫。五一期間,因疼痛加劇,他終難支撐,點滴治療后休息兩三天,他忙碌的身影又出現在科室。
診室門開合不息,病人帶著病痛進來,攜著笑容離去。正是這一幕幕,悄然化解了所有辛勞。洪文新望著那些舒展的背影,言語朴素而真摯:“我的工作看似很辛苦,其實不太累。為病人解除痛苦,他們笑著走出去,我很欣慰。所以不覺得苦。”
針尖輕巧,卻承托起疾病帶來的沉重負荷﹔推掌無聲,撫平的是病人經年的痛楚。洪文新三十多年的醫者歲月,就在診室、病房裡無聲流過——沒有驚天動地,隻有年復一年俯下的身姿,和那些蹣跚而來又輕鬆離去的背影。
康健樂(胸外科醫療組長、主任醫師):
三十載守護 “一輩子”仁心
去年康健樂收到一份特殊的30年工齡紀念禮——醫院送給他一床柔軟厚實的蠶絲被。這朴素而深沉的寓意,悄然訴說著他作為醫者“一輩子”的承諾。在刀鋒與生命交織的胸外科,這份職業所承載的重量,康健樂深有體會:“當醫生如履薄冰,戰戰兢兢。”三十多年來,正是這份如履薄冰的謹慎,與源自心底的熱愛,支撐他在險峰不斷攀登,為無數生命開鑿生路。
關注細節 小事裡藏著生死玄機
不少胸外科手術風險高、並發症凶險,康健樂深知早一步洞察便有可能改寫生死結局。在同事們看來,只要事關病人,他對細節的關注近乎“偏執”:“康主任不僅早晚查房,中午下班、下午上班也要查房,仔細了解病人情況。即使這樣,晚上9點多還專程從家裡趕來再查一次——沒把病人看完,他睡不著覺。”
這份“偏執”,源於他性格裡的小心謹慎,更源於對生命的尊重:“在並發症有點苗頭時。我們就要揪出來,及時干預。”他眼中看的不僅是“病”,更是活生生的“人”,查房腳步丈量的,是患者安危的邊界。
作為一名“細節控”,康健樂有時甚至會“搶”低年資醫生的活——親自給患者換藥。這看似簡單的操作,在他看來,是盡早覺察並發症蛛絲馬跡的重要途徑。
他也時常教導年輕醫生,換藥不能只是完成任務,而要認真地觀察傷口改變,敏銳捕捉細微異常:“創面發紅,輕輕按壓痛感明顯,就要警惕體內的吻合口感染。”尤其對食管癌術后患者,吻合口感染若未及時發現,可能累及氣管、血管,導致致命並發症。若能盡早發現,及時引流、清創,就有望逆轉病情,轉危為安。
正是他這份對細節的執拗,織就了守護病人安全的第一道密網。
“追”到ICU筑牢生命最后防線
食管癌手術堪稱胸外科“大工程”,創傷大、吻合口多、患者多為體弱老人,手術風險高。康健樂卻知難而進,專精於此。
一位做過復雜腦部手術的老年食管癌病人找到康健樂,希望手術切除腫瘤。病人腦部手術后體質較弱,又長期吸煙,導致肺功能差,增加了手術風險。術后,老人發生嚴重感染,出現呼吸衰竭,轉入ICU救治。康健樂並沒有因為病人轉到其他科室就放手,而是追著病人跑,經常守在病床邊和ICU的醫生一起探討調整救治方案。
當病人家屬顧慮猶疑,擔心氣管切開是徒勞時,康健樂頂著壓力做出關鍵決策:切!有一絲希望,就不要放棄!當病人氣管有痰液,護士一時忙不過來時,他自己上手為病人吸痰清痰,及時維系呼吸道的暢通。在病人煩躁欲拔管時,他溫言安撫﹔在病人不知晨昏、心中焦慮時,他耐心告知時間與轉出ICU的標准,鼓勵他勇敢與病魔抗爭。得知老人家裡經濟條件不太好,他默默協助家屬申請救助基金。
每次康健樂一到ICU,老人就握住他的手。“父親很信任康主任,一看到康主任,就像吃了定心丸。”老人的子女說,有時候父親發脾氣,他們就去康主任那兒搬救兵,“只要康主任一出馬,父親就願意配合治療了。”
醫患同心 說患者聽得懂的話
這位重症食管癌患者能夠順利出院,在很多人看來是一個“奇跡”。創造奇跡,除了醫療技術本身,也離不開醫患溝通。
與病人溝通,康健樂堅持“多站在病人的角度考慮問題”。他會盡量將專業術語轉化為通俗易懂的大白話,力求“讓老百姓聽得懂”。比如,病人不知道什麼是呼吸衰竭,他就用“氣不夠用了”來代替。病人和家屬聽懂了,消除誤解和顧慮,醫患才能攜手對抗疾病。
“病人來找我們,是很無助的,不要用居高臨下的態度對待他們。”他經常提醒下級醫生和護理團隊,“病人是老師,我們在病人身上不斷學習積累經驗。要善待病人。”
三十載行醫路,康健樂守護生命的姿態恆久不變:剛毅如手術刀鋒,精准地切開病魔的屏障﹔溫潤如蠶絲包裹,細密地呵護著每一顆忐忑的心。手術台見証了他如履薄冰的謹慎,監護儀記錄了他絕不放棄的執著,而患者緊握不放的手和充滿信任的眼神,則是對這“一輩子”醫者仁心最真切的回應。
院長聲音
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院長尹震宇:將“病人優先”理念根植於每處細節
仁心化作春霖潤,妙手裁開病霧晴。我們始終將“病人優先”的理念深植於診療決策與服務細節中,持續在精進中踐行醫者使命。
專業與溫度是維系醫患信任的紐帶。今年以來,我們採取多項便民舉措,周末節假日門診等同於工作日,800個停車位全面向患者開放,“患”位思考、讓“位”於民,讓患者在就醫的每一個環節都能感受到被重視、被關懷。
充足的診療空間可以有效改善就醫舒適度。隨著新門診綜合大樓啟用、新手術室投入使用、國際醫療部成立,我們逐步拓展病區規模,讓每一寸空間都聚焦於“救治爭分奪秒,康復落地見效”的目標。
精湛的醫術是守護生命健康的核心。從常規手術的精益求精到復雜病例的攻堅克難,我們不斷學習和鑽研新的醫療知識和技術,讓每一次突破都成為托舉生命的力量。
優質的資源是助推健康發展的動力。福建省首個微生態診療中心成立,台胞醫療與保健服務、培訓中心成立,廈門大學海峽醫學中心落戶我院,這些創新之舉,不僅推動福建醫療事業邁向新高度,還將開啟海峽兩岸醫學交流合作新篇章。每個項目必將在區域醫療發展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未來,廈門大學附屬中山醫院會在守護人民安康的道路上持續探索,行穩致遠,不負生命所托。(記者 楚燕 通訊員 王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