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十余位福建省領導參與協商,這場會討論了啥?

人民網記者 林盈
2025年08月18日17:03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學科設置“跟不上”產業轉型升級,科技供給“跟不上”產業發展﹔隻顧“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開展科研有時止於提交論文、評上職稱,“寧可把技術鎖櫃子,也不願變現為金子”﹔個別校企合作項目流於形式,甚至停留在“揭牌儀式”階段……近日,福建省政協召開“推動校地深度融合,促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專題協商會,省政協主席滕佳材,省委常委、組織部部長苗延紅,以及多位省政協副主席等十余位省領導參與。

協商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協商會現場。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福建為何如此重視這場協商會?

福建是民營經濟大省,制造業“隱形冠軍”頗多,但在創新綜合能力和高等教育整體實力上,福建的“江湖地位”還沒跟上。

數月前,福建省委研究將這一課題作為今年省政協專題協商課題。“福建要加快建設高水平創新型省份,將深化校地協同作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核心抓手,統籌推進教育強省、科技興省、人才強省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形成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倍增效應。”滕佳材在會上如是說,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的必要性顯而易見。

這場專題協商會探討了什麼?

首先是找問題。

會上幾位政協委員提到了福建在校地融合中的一些現象:隻顧“耕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開展科研有時止於提交論文、評上職稱,“寧可把技術鎖櫃子,也不願變現為金子”﹔早已被行業淘汰多年的Flash課程仍躺在一些大學的課表﹔個別校企合作項目流於形式,甚至停留在“揭牌儀式”階段……

學科設置“跟不上”產業轉型升級,科技供給“跟不上”產業發展,暴露出產、學、研、用上的“錯位”。

具體來說,福建佔經濟主力的民營企業以傳統領域為主。但無論是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還是高新企業技術“質變”,都需要科研力量“加持”。然而現實情況往往是一些高校“不接地氣”的科研成果讓企業“興致缺缺”,“牆內”開的花不香,企業轉頭向“牆外”討花香。從技術購買數據看,福建省高校技術合同成交金額總體不高,向省外購買技術的花費比賣出的更多。

即便研發與生產“對上譜”,在“從1到100”的落地環節也可能出現,實驗室“最優解”在車間“失靈”的情況。概念驗証中心、中試平台的不足拉長了成果落地的等待時間,用才留才、金融支持等方面的相關工作也有待加強。

“百舸爭流”中,福建能否“逆襲”?

提高科研和學科建設水平﹔深度“綁定”高校與企業研發,讓校企“勁往一處使”﹔讓人才真正“流動”起來……協商會上,多位委員、高校學者、企業家結合工作實際和研究領域建言獻策。

記者注意到,搭建中試平台、推廣“產業導師”“科技副總”、用人機制革新打破“體制”壁壘等建議被多次提及。

翔安創新實驗室常務副主任、廈門大學醫學院教授劉凡瞄准高校科技成果轉化,提出採用“政府引導+市場化運營”模式,構建面向高校開放共享的中試服務平台,以及覆蓋關鍵技術驗証、工程化開發和市場化評估的全鏈條驗証平台。

“要讓老師們也投身到產業一線,鍛煉真本領、學會新技能。”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研究員鮑紅麗提出,讓工科專業教師每5年開展企業實踐不少於1年,推動企業技術骨干帶課題入駐高校實驗室。

福建省政協委員、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吳凱建議,實施“產業教授”計劃,由企業技術專家與高校教師共同指導研發項目,強化學生工程實踐能力。

福建省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福州大學校長吳明紅建議,創新聯動機制,構建“省—市—區—校”四級聯動體系,避免因高校、地方人事變動導致合作斷檔,“人走茶涼”。

福建多部門現場回應

涉及政、產、學、研、金、服、用的專業建議,得到福建省委人才辦、省教育廳、省科技廳、福州市政府有關負責人的現場回應。公眾關注的“編制池”、駐校挂職、“關停並轉”學科專業、考核評價優化等工作已有不同程度進展。

例如,去年在中組部支持下,寧德時代、福州大學納入國家工程碩博士培養改革試點單位,獲專項研究生指標。“產業導師”“科技副總”選派工作正在謀劃推進中。福建省委人才辦有關負責人表示,會將“編制池”用於保障高層次人才和技術研發骨干,支持高校與創新實驗室、企業等加強人才培養和創新創業合作,探索“雙聘雙跨”模式。

福建省教育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將指導高校在建好用好現有170多個校企共建的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平台,繼續拓展現代產業學院、未來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科技小院等,每年推動校校、校所、校企聯合培養研究生1000人次以上。同時,“關停並轉”淘汰不適應社會需要的學科專業,到2027年理工農醫類本科專業布點佔比預計達到55%左右。

苗延紅在協商會上要求,有關部門認真研究吸納委員建議,推動協商成果及時轉化。她指出——

要優化高校學科設置、重點人才培養模式,在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上闖出新路。

要強化要素保障,加大地方政府對高校建設發展的支持力度,鼓勵引導社會資本共同參與,推動科創平台共建共享,加快與知名高校建立合作對接機制。

要持續深化改革,堅持向用人主體授權、為人才鬆綁,積極探索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的政策措施,營造更加完善的創新環境,推動福建省校地融合、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取得新的更大成效。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