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產學研聯動 廈門市場監管部門助力翔安區講好“一粒米”的故事

近日,廈門市翔安區后田村的600畝“知青米”迎來豐收。這片“知青糧倉”的創新活力,得益於市場監管部門、設計團隊、檢測機構與企業共同參與的政產學研助農行動。
后田村是廈門著名的“知青村”。2022年,節水抗旱稻“旱優73”被引進后田村,此后產量上去了,銷路卻成了“頭等大事”。2024年,當地市場監管部門在一次調研中了解到后田村旱稻銷量難題,於是攜手廈門理工學院教授團隊,構建了“政產學研”四位一體的協同創新機制,為后田村旱稻品牌的優化提升打造“知青拾光”品牌故事,挖掘后田村旱稻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獨特價值。
“每一粒米都是時光的故事。”今年,在市場監管部門的牽線搭橋下,“翔安百味”設計師團隊為“知青米”量身定制文創包裝。“我們用設計讓農產品‘說話’。”設計師介紹,這批手提袋可承載5斤裝大米,既環保又提升產品附加值。為進一步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增加合作化的無形資產,市場監管部門還依托商標品牌指導站對文創包裝進行版權登記和申請外觀專利保護,壯大農村集體經濟。同時,指導翔安區個體私營企業協會授權“知青米”使用“翔安百味”區域公共品牌,打造具有區域特色和市場競爭力產品,提高農產品附加值和市場佔有率。
有了品牌基礎,穩固的品質便是核心要務。對此,市場監管部門依托全市首家“校園食品共享快檢室”為后田“知青米”首批樣本提供了重金屬、黃曲霉素、水分等指標的免費檢測。“半個小時出結果,快速為農戶節省檢測成本。”工作人員介紹。
不僅如此,市場監管部門還以通過“政府搭台+企業直採”的模式,助力后田村知青米銷量提升了20%,農民信心大增,全村從200畝旱稻增加到今年600多畝﹔內厝鎮更是從1000多畝增至5000多畝,帶動增加500多個就業崗位。今年,將組織邀請超市、“翔安百味”名店商家參與后田村知青米品鑒,現場品嘗知青米,讓米香與甘甜為知青米“說話”。
“過去我們墾荒種糧,如今用新辦法賣糧……”68歲的老知青陳阿伯撫摸著稻穗感慨。事實上,這場跨越時空的“接力”,正是當地推動“翔安百味”的生動注腳——用設計講好故事,用科技守護品質,用市場反哺土地,讓鄉村振興之路越走越寬。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翔安區,市場監管部門的工作已不再是簡單的行政執法,而是轉變成助農服務的“貼心人”、品牌建設的“引路人”和質量提升的“守護人”。(陳梅冰)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