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跨越四省八市、以“丑”傳韻引滿堂彩  安溪高甲戲《鳳冠夢》16場巡演收官

2025年08月26日13:08 |
小字號

近日,隨著湖北省京劇院京韻大舞台上最后一陣鑼鼓聲落下,為期一個月的安溪高甲戲經典劇目《鳳冠夢》全國巡演畫上句號。這場文化之旅橫跨浙江、江蘇、安徽、湖北4省,深入溫州、金華、寧波、蘇州、合肥、武漢等8座城市,帶來16場精彩的演出,讓安溪高甲戲走出閩南,在全國舞台上展現魅力,更以“丑角見長”的藝術特色讓觀眾體驗到安溪高甲戲“丑與美”的辯証哲思。

高甲戲《鳳冠夢》精彩演出。吳宗於攝

高甲戲《鳳冠夢》精彩演出。吳宗於攝

四省八市收獲滿堂彩

從浙江溫州首站啟幕,到金華、寧波、蘇州、合肥、武漢等城市的接續演出,《鳳冠夢》在永嘉縣公共文化活動中心劇場、中國婺劇院、寧波天然舞台大劇院等場館收獲滿滿好評。不少首次接觸高甲戲的觀眾被深深打動。寧波站觀眾朱女士表示:“這是我第一次看高甲戲,看完特別開心,這種地方文化交流特別有意義,希望能多開展。”合肥觀眾汝女士也坦言:“演員們的精彩演出讓我真切感受到了世間百態,整場演出特別成功。”金華站的陳女士則對閩南語唱腔和鮮活角色印象深刻:“閩南語特別好聽,我最喜歡李伯這個配角,小動作設計得特別巧妙有趣。”永嘉站的周先生感慨於演員的功底:“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高甲戲演員的演技太扎實了,特別值得下一代傳承發揚。”

除了普通觀眾的認可,巡演中的專家研討會也對《鳳冠夢》給予高度評價。金華站研討會上,專家表示:“技和藝截然不同,高甲戲演員在文戲中把劇種特色用得恰到好處,沒有武打戲份卻依然精彩,背后的付出相當不容易。”

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執行導演王瓊芬在巡演期間感慨:“這次帶著《鳳冠夢》走過四省八市,再次証明精品需要打磨——曾經這出戲‘贏得賽場又贏得市場’,如今每到一個地方,專家、同行和各階層觀眾都給出一致好評,這是對我們最大的肯定。”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主任謝志斌也表示,巡演不僅是“舞台呈現”,更注重“文化惠民”,“我們希望讓更多人了解高甲戲的歷史積澱與藝術價值,也為地方戲曲傳承探索新路徑。”

以戲帶人 經典劇目煥新顏

這場成功的巡演背后,是數十年如一日的匠心傳承。《鳳冠夢》由中共安溪縣委宣傳部、安溪縣文化體育和旅游局聯合出品,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創排演出,是劇作家諸葛輅於1982年創作的經典諷刺喜劇,由呂忠文、鐘世山導演,自1983年首演以來,歷經40多年舞台檢驗,始終是高甲戲的“看家戲”。該劇以明嘉靖年間為背景,講述了吏部郎中李元順因貪慕權貴,多次退婚許婚,最終在沈少卿與漁家女春娘的真摯情感前原形畢露的故事。

“此次巡演的《鳳冠夢》,是在2023年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錄制劇目版本的基礎上精心打磨的升級版。希望通過巡演,讓更多人了解高甲戲的歷史積澱與藝術價值,也為地方戲曲的傳承探索新路徑。”謝志斌說,為確保經典“原汁原味”又符合當代審美,劇組邀請原版主演、一級演員王瓊芬和一級舞美設計師林志斌、燈光設計師齊世明、化妝造型師董繪等資深主創,對演員表演、舞台布景、燈光效果、人物造型進行全面升級,既保留高甲戲“載歌載舞、詼諧大氣”的傳統特色,又融入現代舞台技術,讓“老戲”煥發新光彩。

值得關注的是,人才傳承是本次巡演的另一亮點。2015年,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鳳冠夢》表演人才培養項目”通過“以戲帶人”模式,由原版導演呂忠文和王瓊芬、石福林等老藝術家傳幫帶,培養出郭宗華、張曉燦、林懷鋒等30名青年演員。如今,這批90后、00后演員已挑起大梁,與資深藝術家共同演繹“精品版”“傳承版”“青春版”三個版本,讓經典在代際傳承中鮮活生長。

“丑角藝術”詮釋辯証哲思

作為安溪高甲戲的核心特色,“以丑見長”的藝術風格在此次巡演中讓全國觀眾深刻感受到閩南戲曲的獨特美學。在安溪這片浸潤著閩南煙火氣的土地上,高甲戲的丑角從不只是笑料制造者——踩著矮樁步、晃著歪帽翅的他們,以歪斜步態丈量世道人心,用夸張臉譜勾勒人性褶皺,靠千錘百煉功夫撐起藝術筋骨,以極致丑態為表,包裹對人世百態的深刻洞察,詮釋安溪高甲戲丑裡見大美、丑裡見功夫的藝術境界。

這種藝術特色的形成,既源於高甲戲扎根民間的屬性——早期觀眾多為茶農、商販等底層百姓,丑角演活的市井百態更易引發共鳴﹔也與閩南文化“以丑顯智”的生存哲學密不可分,更在與其他劇種的競爭中,成為安溪高甲戲的獨特標識。《鳳冠夢》中貪慕權貴的李元順、《李光地》裡囂張貪腐的河官吳祿禮、《玉珠串》中鑽營狡黠的窮漢丁四……安溪高甲戲的丑角始終是“丑裡見乾坤”的藝術載體:他們或是權勢貪欲的化身,以“丑”反襯清官廉吏的“美”﹔或是市井小人物的縮影,在“可笑”與“可憐”的交織中展現人性復雜﹔每一個夸張動作、每一段詼諧表演,背后都是演員對提線木偶等傳統技藝的吸收融合,是“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功夫結晶。

據了解,《鳳冠夢》此前已累計演出近2000場,被全國50多個劇種、上百個院團“移植”,2015年獲國家藝術基金人才培養項目資助,2023年入選中國戲曲像音像工程,2025年再獲國家藝術基金傳播交流推廣項目支持。此次全國巡演,既是這出經典劇目生命力的延續,更是安溪高甲戲探索“傳統戲曲如何活下去、活得好”的實踐——以經典為根基,以傳承為命脈,以創新為動力,讓地方戲曲在與全國觀眾的對話中,書寫新時代的文化故事。(黃如瑩)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