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文物資源、講好抗戰故事” 集美大學在三明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舉辦紀念抗戰勝利80周年主題活動

人民網廈門8月26日電 (余乃鎏、陳博)25日,以“共憶抗戰歲月 永續山海弦歌”為主題的集美大學、大田縣校地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主題活動,在國家級抗戰遺址——福建省三明市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舉行。
本次活動由集美大學主辦,集美大學黨委宣傳部、集美大學陳嘉庚研究院、大田縣委宣傳部承辦,旨在聚焦用好文物資源、講好抗戰故事,通過專題展覽與沉浸式實景演出相結合的方式,讓大家身臨其境重溫抗戰烽火歲月中校地相依、患難與共的深情厚誼,通過回望歷史、致敬英烈,進一步激發愛國情懷。
專題展揭幕。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與會嘉賓觀展。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活動現場,“豐碑永鑄——陳嘉庚抗戰歲月”專題展揭幕。專題展分為“南洋先聲——喚醒僑心與早期斗爭”“僑界領袖——南洋僑胞的全面抗戰動員”“歷史抉擇——重慶延安之行與政治立場轉向”“戰后回響——調查索償與精神傳承”“艱難辦學——集美學校的烽火弦歌”“共鑄豐碑——集美大學校友抗戰故事”等篇章,依托豐富史料和影像,生動展示了著名愛國華僑領袖、集美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傾資紓難、支援抗戰的卓著功勛,銘記海外僑胞與祖國血脈相連、休戚與共的赤子丹心。
為觀展人士講解集美大學師生在大田辦學求學及投筆從戎等故事。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當晚,與會人員和大田當地師生、群眾還在抗戰舊址廣場觀看沉浸式實景微短劇《學村往事》。該劇由集美大學音樂學院師生創排,生動再現了集美學校師生在烽火歲月中堅守教育、共赴國難的動人故事。
據悉,1938年,福建廈門淪陷后,愛國華僑陳嘉庚在家鄉集美創辦的學村時常遭到日軍炮擊和飛機的襲擾,陳嘉庚決定將學村各校遷走。集美水產航海、農林、商業三所高級職業學校約600名師生輾轉遷移至大田縣城,幾個月后又遭日軍戰機轟炸。玉田村村民騰出宗祠、民居等,接納了流離失所的師生,直至抗戰勝利后學校回遷。
沉浸式實景演出現場。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深山裡辦航海學校,這是我們學校在抗戰烽火中創造教育奇跡的縮影。”集美大學輪機工程專業學子蔣德學說,在校史、院史教育中,自己了解到大田“第二集美學村”雖然地處山區,但在特殊時期培養了許多船長、輪機長,為我國航海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這些前輩的故事讓我充滿敬佩,也讓我更加珍惜現在的學習生活環境。”
沉浸式實景微短劇《學村往事》演繹抗戰時期集美大學師生堅守教育、共赴國難等動人故事。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不僅如此,1940年11月,陳嘉庚先生還專程到大田視察集美學校,發表了《有枝才有花,有國才有家》的演講,號召團結一致、抗戰救國,深情勉勵集美學子刻苦攻讀、以學報國,而在嘉庚先生催人感奮的號召下,大田集美職業先后有202名師生投筆從戎,浴血抗日疆場。
“來到大田第二集美學村參觀,是傳承嘉庚精神的很好切入點。”集美大學陳嘉庚研究院副教授董立功介紹,如今,大田“第二集美學村”已經成為集美大學重要的“大思政”課堂和開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的目的地,每年暑假都有集大師生、青年學子來到大田,走進辦學舊址、重返“森林課堂”,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歷史溫度,賡續精神血脈,“在這裡能夠親身感受到先輩辦學求學的不易,先輩們在那麼艱難的環境下,還能弦歌不輟,確保中國航海教育的文脈沒有中斷,非常值得當今學子去重溫這段歷史,從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大田“第二集美學村”。人民網記者 陳博攝
值得一提的是,坐落在大田仙亭山下的“第二集美學村”,現存舊址總面積3217.5畝、留存校舍28座,學村風貌基本完整,是一處“抗戰主題展館”,部分校舍上“誠毅”校訓、抗戰標語等依然可見。自2020年以來,這裡先后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和第五批省級歷史文化街區、第六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第二批省級華僑文化交流基地。
近年來,集美大學十分重視紅色歷史、嘉庚精神的挖掘和傳承,不僅依托大田“第二集美學村”舊址,開展系列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組織師生深入學村舊址開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和紅色文化傳承活動,讓青年學子在沉浸式體驗中感悟歷史溫度,賡續精神血脈,還聯合地方加強遺址保護與活化利用,推動抗戰文物資源與高校思政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以嘉庚精神為主題的校本課程和文化品牌,激勵廣大師生厚植家國情懷、勇擔時代使命。
“這段山海同舟、生死與共的崢嶸歲月,早已融入我們共同的歷史記憶,成為校地之間永不褪色的情感紐帶。”集美大學黨委書記邱偉杰表示,大田“第二集美學村”是嘉庚精神在烽火歲月中的光輝實踐,早已深深融入集美大學的血脈之中,成為學校辦學育人的寶貴財富與強大動力。2017年,集美大學與大田縣簽訂對口支持協作框架協議,開啟了校地合作的新篇章,“今后,學校將繼續與大田縣攜手共進,深入挖掘大田‘第二集美學村’的歷史內涵與教育價值,進一步推動在人才培養、科研合作、文化創新等領域的深度協同,為大田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動能。”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