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出市場均價超10%,寧德古田高山蔬菜何以成為“搶手貨”?

青山疊翠,白雲舒卷。眼下正值高山白菜育苗的時節,寧德市古田縣大橋鎮雙橋村的老黨員陳欽自正在自家菜地裡忙碌著。配制育苗土、播種、覆薄土、噴水、蓋薄膜……每一個環節他都一絲不苟。
這座藏於雲端的村庄,擁有近三十年的高山蔬菜種植歷史。白菜、佛手瓜、冬瓜、蠶豆等各類蔬菜在這片沃土上茁壯成長。近年來,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始終穩定在600畝以上,成為遠近聞名的“雲端菜園”。蔬菜產業不僅綠了青山,更富了百姓——村裡的菜農人均年增收超過3萬元,石步坑村等鄰村也循跡跟上,共同加入這條綠色增收路。
陳欽自在田間忙碌
作為村支委和蔬菜種植的“開路人”,陳欽自從不吝嗇分享自己的種植技藝。從選種到施肥,他手把手地傳授經驗﹔無論誰家菜地出了問題,他總是第一時間趕到現場。在他的帶動下,如今全村已有近三十戶農戶投身蔬菜種植。得益於當地高海拔、大溫差的獨特氣候,這裡產出的蔬菜品質出眾、清甜可口,更巧妙錯開了低海拔地區的上市高峰,收購價較市場均價高出10%—20%,成了名副其實的“搶手貨”。
陳欽自介紹,每年除了10月至次年3月為農閑期之外,其余時間都是蔬菜產銷旺季。這些天,每天都有二三十輛貨車進村收購蔬菜。當被問及為何願意無私分享種植技術時,這位朴實的庄稼漢自豪地說:“我是一名有四十多年黨齡的黨員,黨員就該發揮帶頭作用,帶領村民共同致富,過上更美好的生活。”
收獲瓜果
近幾年,不少原本在外務工的年輕人看到家鄉發展前景,紛紛帶著積蓄和新技術返鄉,加入由黨支部領辦的橋興合作社。鎮裡也積極作為,干部和農技人員常年深入田間地頭,提供政策支持和技術服務。2024年,全鎮推進518畝高標准農田建設,修繕灌溉渠、硬化機耕路,推動“薄田”變“穩田”,實現畝產增長兩成。
發展底氣足了,越來越多年輕人返回家鄉。返鄉青年徐濟鑫種植70畝佛手瓜,去年純收入達30萬元。就連村裡的田園風光也成了“加分項”,吸引畫家前來寫生、視頻博主主動宣傳,不僅帶動鄉村旅游,還推動蔬菜線上銷量增長近三成。
高山蔬菜鋪就鄉村共富路
大橋鎮雙橋村黨支部書記徐濟華表示:“我們村有不少年輕人長期在外從事食用菌種植行業,他們流轉出自家的土地,由本村或隔壁村村民接手,用於擴大蔬菜種植規模,既能提高種植戶收入,又能為外出農戶增加租金收益。同時,本村閑散勞動力也可在蔬菜旺季打零工,參與田間管理,實現多方共贏。接下來我們還計劃劃出特定區域,開發蔬菜採摘項目,包括佛手瓜、絲瓜等,進一步拓寬村民增收渠道。”(文/圖 李文君 詹聖 鄭為浩)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