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才鏈“活水”傾注產業鏈“良田” 龍岩市“五破解五轉變”打造人才興鏈山區樣板

閩西的秋意剛染透武夷山脈的余脈,山城龍岩的人才熱潮已蒸騰而起——2025年龍岩市產業鏈人才創新大會於8月27日召開。這座山區城市以“人才”為鑰,叩響產業鏈高質量發展的大門。
龍岩直面“城市能級有限、財力規模不足、產業底子較薄、科研機構匱乏”的現實瓶頸,落實省委組織部“人才興鏈”行動,全力推進“才聚龍岩”計劃,以“五個著手、五個破解、五個轉變”的創新實踐,讓“引才難、用才堵、留才愁”的困局迎刃而解。數據是最鮮活的注腳:近三年(2022-2024年),岩籍青年返鄉就業創業數量年均增長30.3%、累計回引7350人,其中“雙一流”高校畢業生年均增長36.4%,達752人﹔獲評省產業領軍團隊11個,數量居全省第三﹔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從2020年的55家躍升至227家,“小巨人”企業從5家增至24家,實現“翻兩番”﹔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從255家提高到529家,規模整整翻倍……
當人才鏈的“活水”精准注入產業鏈的“良田”,閩西大地正生長出山區城市高質量發展的新希望。
黨建牽鏈:破解工作“各自為戰”,部門協同從“一”到“多”轉變
“以前跑一個項目,要對接發改、工信、科技好幾個部門,現在有了產業鏈專班,專業干部上門幫我們理流程、找資源,省心多了!”福建常青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的感慨,道出了龍岩產業鏈黨建的實效。
為打破人才工作“組織部單打獨斗”的局面,龍岩市委常委會研究出台《抓產業鏈黨建促新質生產力發展三年行動方案》,將“組織聚鏈”“干部鑄鏈”“創新延鏈”“人才強鏈”統籌推進。市委書記帶頭深入金銅、稀土等產業一線調研,12個部門建立會商機制,梳理出2025年十項重點任務清單,從“人才飛地建設”到“金融支持政策”,10多份細化措施形成政策合力。
更關鍵的是“讓專業人干專業事”:龍岩將396名近年引進的專業干部分類建庫,通過“錨定產業招錄、專才優先使用”,安排近100人到發改、工信、園區等產業一線。上杭成立全省首家金銅產業發展中心,12名工科干部貼身服務企業﹔武平組建新型顯示產業發展服務中心,6名專業人才精准對接產業鏈需求——“部門協同、專才攻堅”的格局,讓政策紅利直抵產業末梢。
四鏈融合:破解資源“撒胡椒面”,政策措施從“散”到“聚”轉變
“要是沒畫清產業鏈圖譜,我們可能還在低附加值賽道打轉。”上杭縣工信局負責人指著桌上的《鋰電半導體新材料圖譜》說。圖譜上,電子特氣、濕電子化學品等關鍵環節被紅圈標注,而氫氟酸電解提純工藝的突破路徑清晰可見——這正是上杭“一鏈一圖譜”精准施策的成果。
龍岩為14條縣域重點產業鏈繪制“四鏈融合”分布圖,梳理出人才、技術、平台短板,再對症下藥:
“一鏈一專家團”:武平作為全省首批試點,聘請11名新型顯示領域專家“跨域出診”,今年6月啟動以來就策劃6個項目、投資近10億元,解決背光板AOI缺陷檢測等9項技術難題﹔如今上杭(新材料)、長汀(稀土)、新羅(應急裝備)等專家團實現全覆蓋,服務企業超200家,破解難題超百項。
“一鏈一政策”:武平拿出400萬元專項資金,從“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費”到“技術協同攻關”,7項措施定向扶持新型顯示產業﹔上杭針對半導體材料,靶向引進營收3000萬∼1億元的項目,推動國產替代。
“一鏈多場景”:即將召開的2025年產業鏈人才創新大會,將邀請200多家高新技術、專精特新企業和40家異地研發機構、30多所高校,舉辦人才、創新、產業、金融類活動超20場,目前已預對接產學研項目超百個,涉及金額超百億元。
“政策不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准滴灌’,每一分錢都花在產業鏈的關鍵處。”龍岩市委人才辦工作人員說。
柔性引才:破解科創資源短板,開放創新從“本地化”到“全國化”轉變
“守著龍岩找人才,我們的‘龍吸水’應急車走不出福建!”福建僑龍應急裝備總工程師張功元的話,曾是山區企業的共同焦慮。直到2022年僑龍在廈門設立“人才飛地”,60余名研發人員組成7個研究所,不僅突破23項行業關鍵技術,更培養9名核心人才“回流”龍岩——如今,“龍吸水”應急車遠銷東南亞,成了台風救援的“明星裝備”。
這是龍岩“柔性引才”的縮影。為鏈接全國創新資源,龍岩出台13條“政策漫游”措施,將研發設備貼息、人才引進補貼等本地政策延伸至異地,在廈門、深圳、廣州等地布局40家“人才飛地”。近兩年,這些飛地的160余項成果在龍岩轉化,新增銷售收入超210億元:龍淨環保廈門研發中心的干式煙氣淨化技術,拿下107億元訂單﹔武平星河電路深圳飛地的超充電路板散熱技術,讓本地工廠年增收1.5億元。
引才不止“借地”,更要“讓利”。福建德爾科技的展廳裡,電子級三氟化氯試劑瓶上的“三星、東芝供應鏈”標簽格外醒目。“這款關鍵材料,2年就量產,比行業周期短一半!”董事長華祥斌說,秘訣是給中國核工業專家李紀明1.81%股權,聘為執行總裁,讓人才從“打工者”變“主人翁”。目前,龍岩通過技術入股等方式引進15個人才團隊,同步落地15個產業項目,其中上杭引進的台灣半導體專家劉奕豐團隊,成立天甫電子,2024年產值達1.88億元,全線投產后預計超40億元。
此外,龍岩還啟動“銀發人才工程”,國防科大退休教授潘存雲加盟龍合智能后,帶領團隊攻克智能裝卸技術,新增銷售收入7700萬元﹔3家企業入選省工程碩博士聯合培養試點,與同濟大學、哈工大聯合培養“卓越工程師”,讓本土人才也能“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長”。
市場導向:破解人才評價“四唯”局限,認定標准從“行政主導”到“企業主體”轉變
“以前評人才看論文、看學歷,現在看‘解決了多少難題’——這才是企業要的!”立孚(福建)光電董事長賴廈豐的感慨,源於龍岩賦予企業的“人才自主認定權”。作為永定區的光纜龍頭,立孚通過自主認定,將3名技術骨干評為市級人才,不僅拿到“人才貸”“租金減免”,更解決了人才子女入學難題。
龍岩打破“四唯”桎梏,賦予7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國家高企人才自主認定權,75人憑實干實績獲評省、市人才。龍合智能董事長楊靜通過自主認定成為高層次人才后,企業獲科研院校助力,研發的無人裝卸設備獲評工信部制造業單項冠軍。
“校聘企用”模式則破解“編制難題”:18名博士通過“編制周轉池”入職龍岩學院,卻在紫金礦業開展科研,知識產權共享——“既有事業編制的保障,又有企業科研的活力,這樣的模式留得住人!”一名參與該項目的博士說。
金融賦能:破解成果轉化難,綜合保障從“生活安居”到“創業支持”轉變
“我們是輕資產企業,以前貸款難,現在‘人才貸’200萬元很快到賬,解了研發的燃眉之急!”鼎新科技負責人拿著貸款合同說。針對科技型企業“融資難、融資貴”,龍岩推出“兩高兩低兩免”金融服務:高貸款額度、高失敗容忍度,低准入門檻、低融資成本,免擔保、盡職免責。政策運行兩個多月,已發放“人才貸”44筆、合計8200萬元。
在資本賦能上,龍岩探索“券商+基金”模式:龍岩投資集團、龍岩人才和大數據集團、紫金礦業等聯合券商,聚焦新材料、無人駕駛等賽道,帶動23個項目獲得43.3億元投資。上杭興杭國投引進的易控智駕團隊,依托紫金礦業的礦山場景,構建AI無人駕駛調度系統,還拿到5億元產業基金支持——如今,易控智駕佔全國礦山無人駕駛車輛市場份額51%,並表產值9.6億元。
為破解成果轉化“不敢試、怕虧本”,龍岩梳理456件存量專利建成“可轉化專利庫”,推行“先使用后付費”:武平岳凱科技用福建師大的“銀鉑納米合金技術”生產電子元件,近一年新增產值500萬元﹔金普達電子借助龍岩學院專利,產品良品率從85%提至98%。更聯合保險公司推出“成果試用履約險”,讓企業“試錯”無后顧之憂。
“我們不拼待遇,拼的是讓人才有干事的平台、創業的機會。”龍岩市發改委負責人說。如今,國防科大潘存雲教授在龍岩安了家,台灣專家劉奕豐團隊把家安在上杭——“這裡有產業、有溫度,是能扎根的地方。”
暑去秋來,閩西的青山綠水間,人才與產業的故事仍在續寫。2025年龍岩市產業鏈人才創新大會即將啟幕,這座以“五破解五轉變”闖出山區人才興鏈新路的城市,正以更開放的姿態、更精准的服務、更靈活的機制,向全球英才發出邀約:這裡不僅有宜居的家園,更有干事的舞台——聚才興城,鏈動未來,共赴山海之約。(羅玉文 邱柏茂)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