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鏈式”轉型  助推AI賦能光電產業發展

2025年08月28日10:08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鏈式”轉型 助推AI賦能光電產業發展

與會嘉賓參觀友達光電展廳。

與會嘉賓參觀友達光電展廳。記者 盧劍豪攝

企業代表介紹企業應用AI相關情況。本組圖/記者 盧劍豪攝

企業代表介紹企業應用AI相關情況。記者 盧劍豪攝

  數字孿生、元宇宙、大模型等數字化技術是如何賦能從產品研發、設計、驗証到生產、管理、檢測等全流程,實現人機協同,提升新質生產力呢?8月27日下午,“智匯鷺島 AI 賦能光電新質生產力”產業對接會開進位於翔安的友達光電智慧工廠。作為國內光電領域的標杆工廠,友達光電用自身的探索和成效為與會企業上了數字化轉型的“生動一課”。

  此次對接會是廈門市“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系列對接活動”的第三場,通過實地參觀、痛點發布、方案路演、深度洽談等,促進供需雙方精准匹配,推動人工智能技術與光電產業實際需求深度融合。

  對接會由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廈門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區管理委員會聯合主辦,友達光電(廈門)有限公司、福建省人工智能協會、廈門市智能制造產業協會共同承辦。

  從點到面

  推進中小企業“智改數轉”

  隨著消費電子的逐步回暖,友達光電近年來規模、業績逐年提升,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工人逐年遞減。效率提升的秘訣何在?27日,與會企業在友達數字化展廳全流程參觀中,找到了答案。

  在工廠內超1萬平方米的原料倉庫,AGV物流小車在貨架間靈活穿梭,機械臂高速運轉,僅需一兩名工人便能輕鬆管理一條生產線,各種生產物料快速有序地匯總到生產車間,以平均22秒的速度產出一塊電視顯示屏……這裡已實現5G覆蓋率100%、關鍵設備聯網率100%,2020年至2024年生產效率累計提升66%,是廈門“鏈式”數字化轉型的亮眼一環。

  那麼,何謂“鏈式”轉型呢?加速推進中小企業“智改數轉”,廈門又何以在“鏈”上發力?

  簡單說,“鏈式”轉型是從“單兵作戰”到集體協同,從“單點”到“全局”的轉型新范式。過去,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多著眼於企業內部提質增效。但隨著產業競爭從企業間轉向產業鏈間,如何推動鏈上企業協同轉型、打通數據孤島,成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命題。

  以友達光電為例,對接座談會上,他們集中展示了從數字化轉型實踐到產業賦能,助力供應商企業構建有競爭力的數字化工廠的發展歷程。作為鏈主企業,友達光電輸出的智能制造解決方案服務商,正將自身成熟的數字化系統向上下游伙伴開放 ,推動實現全鏈條數據互通、標准共建、效率協同。

  與會企業峻凌電子(廈門)有限公司就是友達光電數字化轉型的受益者之一。對接會上,記者了解到,峻凌電子是液晶顯示制造領域的重要企業,為友達光電、京東方等鏈主企業提供PCBA加工制造。然而,傳統設備管理方式成為其發展的瓶頸,為此峻凌電子引入友達智匯打造的“設備管理系統+IOT數採”平台,極大提升了工廠的數字化水平,不僅人員效率提升10%,備件庫存減少20%,設備利用率還提高了12%。

  這兩家企業有一個共同的身份——台資企業,是廈門市“鏈式”轉型生動縮影。作為全國首批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試點城市,廈門正積極推動電子器件、輸配電制造、醫療儀器設備三個行業共600家中小企業分兩年完成數字化改造。廈門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依托龍頭牽引,推動標准共享、平台共享、多場景服務,實現鏈主帶動、平台驅動、生態聯動的“鏈式”轉型,正“轉”出企業數字化新活力。

  搭建供需橋梁

  加速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應用

  對接會上,峻凌電子等企業提出了他們下一步智能化提升的需求。廈門攸信科技有限公司帶來“AI重塑廠內物流”方案,火山實驗室AI研發總監則推介了“工業園區AIoT智慧安防與智能巡檢整體解決方案”,充分展現了AI技術在光電行業具體場景中的落地能力與應用潛力。

  “這套系統前后端是怎麼對接的,用無線網絡嗎?”“如果選擇5G網絡,成本是多少?”“配合這套系統,硬件需要怎麼改造升級?”……方案展示期間,與會企業同步提出各自需求,進行面對面探討、精准對接。

  “對於工廠物流,最后一段很重要,實時識別、自動抓取等,是不少企業的剛需。”攸信科技產品總監黃銀偉告訴記者,企業在數字化提升中,成本控制、傳統設備適配升級,是目前普遍存在的問題。“對接會很實在,很精准。”他點贊道,不僅讓他們了解了光電行業的數字化轉型成效,還收獲了不少潛在客戶。

  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指出,此次專場對接會不僅是廈門市貫徹落實人工智能賦能千行百業行動的重要實踐,也是推動光電產業與AI技術深度融合的關鍵舉措。希望通過搭建供需對接橋梁,促進產業實際痛點與先進AI解決方案的匹配,加速人工智能技術產業化應用,為廈門光電產業發展注入新動能。接下來,市工信局將繼續推動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光電產業等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構建具有競爭力的產業生態,助力新質生產力加速成長。(記者 李曉平)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