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以“圖”為底拓應用 以“智”賦能展新局

廈門市資源規劃局打造測繪地理信息賦能城市治理、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廈門樣板”。圖為廈門風光航拍。記者 王火炎攝
廈門市測繪與基礎地理信息工作人員啟用無人機開展作業。
廈門市實景三維建設成果圖(鼓浪嶼部分)。
地圖,是城市發展藍圖,也是民生服務載體。8月29日是全國測繪法宣傳日,今年宣傳日的主題為“規范使用地圖 一點都不能錯”。
近年來,廈門市資源規劃局錨定測繪地理信息“十四五”發展規劃目標,通過改革創新與先行先試,推動測繪行業從“測繪數據生產者”向“空間信息服務商”跨越,以實景三維為骨架、以智能平台為脈絡、以基准體系為根基、以科技創新為動能,打造出測繪地理信息賦能城市治理、產業升級、民生改善的“廈門樣板”,為新時代測繪地理信息事業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三維實景筑底座 地理信息產品矩陣升級
如今,一幅動態更新的“數字孿生城市”畫卷正在廈門徐徐展開——市資源規劃局將實景三維廈門建設作為測繪行業轉型升級的核心任務,構建起覆蓋地形級、城市級、部件級的立體數據體系,為城市發展裝上“數字底座”。
地形級實景三維實現全域高精度覆蓋,通過獲取0.1米分辨率航空影像,生產1米格網數字高程模型,完成1︰1000 數字正射影像圖(DOM)和數字表面模型(DSM)制作。基於1︰1000和1︰2000地形圖轉換生成的自然地理實體數據,結合首次全域獲取的激光點雲成果,讓廈門地形地貌實現米級還原。城市級實景三維構建起LOD1.3級基礎模型和部分LOD2級精細模型,轉換生成城市建成區基礎地理實體,優於5厘米精度的傾斜攝影mesh數據基本覆蓋城鎮開發邊界范圍,為城市規劃建設提供精准二、三維空間基底。部件級建模則聚焦重點場景,完成地鐵軌道站點室內空間建模和部分歷史風貌建筑毫米級精細還原,讓城市細節在數字空間完美呈現。
在地理信息公共服務領域,天地圖·廈門平台已成為連接數據與應用的重要紐帶。平台為14940名用戶提供矢量、切片數據服務、地圖展示等多元化功能,近3年來累計登錄152693次,專題圖訪問量達758647次,日均調用量穩定在95萬次,為144個互聯網應用提供服務接入。去年上線的“智繪廈門”模塊更是打破專業壁壘,解決傳統制圖軟件門檻高、協作難的痛點,支持地理信息數據空間落圖、屬性編輯和多人在線協作。上線至今,用戶已創建848張地圖,完成104次協作分享和1371次出圖,讓“人人會用圖、人人能制圖”成為現實。
數據價值在多元場景中持續釋放。去年,廈門集裝箱碼頭、電力調度指揮平台的實景三維應用成功入選國家和省級典型案例﹔今年申報的車路協同·公交項目已納入省級案例並報送國家參評。依托天地圖建設的“以圖查房”模塊接入“i廈門”“閩政通”平台,公眾可隨時查詢房產自然狀況及權利狀態。沉浸式“網上城市規劃館”則讓市民足不出戶參與城市規劃,實現地理信息服務從“專業領域”向“民生領域”跨越。
基准體系強根基 規范標准保障城市建設
測繪基准是地理信息數據的“度量衡”,廈門市資源規劃局通過加強基准體系建設,為測繪行業轉型升級筑牢基礎。歷經多年建設,廈門已形成B級、C級、D級、E級GPS平面控制點和一二三等水准點構成骨干框架,形成完善的測繪控制網絡,並加強管理和維護,為各類測繪工作提供精准坐標基准。
測量標志點智能化管理實現質的飛躍。通過建立物聯網智能感知管護體系,全市110座高等級測量標志點安裝智能井蓋進行實時監測,大幅提升巡查保護效率。該項目憑借技術創新性和應用實效,榮獲2024年福建省測繪地理信息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為全國測量標志管護提供“廈門方案”。
坐標系轉換難題得到系統性解決。廈門1997年啟用的地方坐標系與2008年國家統一的2000坐標系曾長期並存,導致項目申報中因坐標轉換誤差問題影響通過率。2023年,市資源規劃局編制《廈門市規劃設計弧線轉折線的技術規定》,規范兩類坐標系轉換和應用標准,從技術源頭消除數據誤差隱患,保障項目審批高效推進。
此外,2008年市政府發布《廈門市測繪管理辦法》,2023年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廈門經濟特區國土空間信息管理若干規定》,2024年修訂印發《廈門市應急測繪預案》,2025年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測繪中介機構入駐廈門市中介網上服務大廳的通知》……一系列制度規范的出台實施,為測繪地理信息事業發展提供堅實法治保障。
改革創新激活力 多測合一服務提質增效
作為全國“多測合一”改革試點城市,廈門自2018年5月先行先試以來,已走出一條以改革促發展的特色路徑。7年間,累計出台政策文件、技術規范及配套措施23份,年均辦理建設項目600余個,涉及建筑面積1700萬平方米,有效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
測繪中介星級評價制度成為規范市場的指揮棒。制度將中介機構劃分為六個星級等級,圍繞八個維度指標進行季度評價並公示結果,既為業主選擇服務提供參考,也倒逼中介機構提升服務質量。通過強化成果質量評價(權重佔比34%)、推行注冊測繪師簽章正向激勵、實施星級差異化管理等措施,形成“紅名單”激勵與重點抽查約束相結合的監管模式。同時,常態化開展“雙隨機”檢查,強化資質巡查、成果質量監督和安全生產管理,實現“放得開、管得住”改革目標。(文/記者 朱道衡 通訊員 朱永紅 圖/市資源規劃局提供(除署名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