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現代化國際城市的福州故事④

一張藍圖繪到底丨弄潮兒向濤頭立

人民網記者 林曉麗
2025年08月29日09:4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在閩江岸的鄭和廣場上,一座鄭和石像臨江而立,手執出海文書,眺望出海的航向﹔在位於馬尾的中國船政文化城,繪事院、輪機車間、鐵脅廠等歷史建筑比鄰而立,述說著近代中國向海圖強的決心……

中國船政文化城。林雙偉攝

中國船政文化城。林雙偉攝

福州,三面環山、一面向海,閩江水穿城而過,浩浩湯湯匯入東海。這座沿海城市從古就自帶“開放”的基因,建城2200多年,其發展史就是一段“因海而興、向海而生”的開放史。

閱盡福州故事的書頁,眼前浮現的是“藍色”印記:600多年前,鄭和船隊在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近200年前,隨著福州開埠,本地特產的茉莉花茶,與其他“中國茶”一起,從福州港起航熱銷全球﹔百年前,“百貨隨潮船入市,萬家沽酒戶垂帘”的上下杭,成為輻射全省、溝通海外的商品集散地,商幫林立﹔30多年前,福州在全國沿海城市中率先吹響“向海進軍”的號角,提出“海上福州”戰略。

在歷史的浪潮中奔行,福州未曾放棄每一次走向深藍,與世界鏈接的契機。當時代的命題又一次叩問“應向何處”時,福州堅定地選擇站在潮頭“逐浪”。

上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改革開放大潮激蕩,福州作為全國首批14個沿海開放城市之一,經濟發展面臨難得的歷史機遇。

彼時,一座沿海小城缺什麼?缺資金、缺產業。有什麼?有海、有僑力。

福州福清,自“山自永福裡,水自清源裡,會於治所”中取山水各一字,因而得名。上個世紀,福清人背井離鄉,遠洋闖蕩。這裡成為我國著名僑鄉,走出過許多僑商,蘊藏著福州重要的僑力資源。

順勢而為,以僑力撬動改革的動力,這是當時福州“借力”的選擇。彼時,福清籍僑商們帶著資金在故土興業、回饋桑梓,就這樣,第一個“僑”字號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融僑開發區、全國第一個華僑合作開發區——元洪投資區,先后成功在福清落地。

這些由“僑”興辦的產業園成了外資涌入福州的橋梁,並在隨后的幾十年間成為當地謀求對外開放的“火車頭”。

除了“故土”鏈接的僑力,“跳出福州看福州”,在剛剛融入全球發展大勢時,居於東南一隅的沿海城市,缺少一扇對外展示的窗口,困頓於“藏於巷陌世未知”。

1994年10月,中國福州國際招商月成功舉辦,搭建起一個“讓福州走向世界,讓世界了解福州”的開放大平台。經過30多年歲月洗禮,“國際招商月”逐漸演變為如今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博覽會暨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海絲”“海峽”元素的融入,讓交流與合作這個主旋律更加響亮。

發展的“舟”循著歲月的長河航行,福州的開放之門越開越大。從經貿開始的對外交流,如同福州向世界的“汪洋大海”中投入一顆顆“石子”,激起陣陣漣漪:“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上,中外友人會聚鼓嶺,重溫承載百年前中美人民深厚友誼的鼓嶺故事﹔“海上絲綢之路”(福州)國際文化旅游節上,榕城展示獨特的海絲文化魅力以“旅”會友。

2025年“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開幕式。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2025年“鼓嶺緣”中美青少年合唱周開幕式。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開放不是單一的命題,改革塑造著城市的“形狀”,“鍥”入對外合作的“軌道”。改革開放伊始,隨著外資源源不斷地涌入,關鍵問題在於,福州能否將這些資源留下來,轉化成實實在在的發展機遇。

想向開放要發展,不解放思想是不行的。在福州當地,一個關於“一棟樓”的故事,口口相傳。

三十多年前,盡管福州將招商引資視作發展的“重頭戲”,但彼時的發展軟環境卻不盡如人意。一些初來乍到的外商發現,“帶著文件袋滿城跑”才可能把企業辦下來。

為了破解招商引資中手續繁瑣的難題,福州首創“一棟樓”集中辦公模式,也就是將分散的審批環節整合至同一建筑內,實現“一條龍”服務,開創全國集中審批先河。

歷經三十余年發展,這棟樓從物理空間的聚合升華為數字時代的智慧中樞。福州迭代實施從1.0版到6.0版營商環境改革舉措1100多項,啟動“無証明城市”建設,“不見面審批”“全程網辦”“秒批秒辦”等服務成為常態。

市民在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自助辦理業務。池遠攝

市民在福州市行政服務中心自助辦理業務。池遠攝

外化於行,更內化於心。由“一棟樓”掀起的“馬上就辦”工作作風在榕城蔚然成風。現如今,走進福州市政務服務中心、當地的政府部門,“馬上就辦,真抓實干”八個大字總是首先映入眼帘。這八個大字不僅鐫刻在牆面上,更烙印在當地干部群眾的行動上。

進入新發展階段,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成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課題”。追求更高水平對外開放的一項“必考題”,在於以經貿規則與世界“接軌”撬動合作。

福州意識到,要想做改革開放引領地,就要敢於做“試驗田”“先行者”。

今年4月12日,隨著MF856航班平穩泊入機位,全國首票進口印尼鮮食椰子順利運抵福州空港。這批椰子從在印尼當地採摘下來到運送至福州收貨方手上,隻用了20多個小時。

將高效的流程細細“拆解”,背后得益於中印尼“兩國雙園”的制度創新。

三十多年前因印尼僑領回鄉興業而生的元洪投資區,未曾設想有一天被賦予新的使命——2019年,福建省提出建設中印尼“兩國雙園”的設想。2023年1月,中國國務院批復同意設立中印尼經貿創新發展示范園區,標志著中印尼“兩國雙園”建設進入全面落實階段。

中印尼“兩國雙園”中方園區。福清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印尼“兩國雙園”中方園區。福清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所謂“兩國雙園”,是指兩個主權國家在對方境內互設園區、聯動發展的一種新型產能合作方式。中印尼“兩國雙園”合作機制下,中方以福州元洪投資區為主體,印尼方以三個工業園為主體,重點打造海洋漁業、熱帶農業、輕工紡織、機械電子、綠色礦業等5條跨國合作產業鏈。

相較於30多年前單向引進僑資僑力,中印尼“兩國雙園”推動越來越多的企業“雙向奔赴”,國際供應鏈產業鏈分工“珠聯璧合”。

依托印尼豐富的漁業資源和國內先進的捕撈加工等技術,打造海洋漁業跨國合作產業鏈﹔發揮印尼豐富的人力資源和龐大市場優勢,結合福建省輕工紡織技術和裝備產能,構建輕工紡織跨國合作產業鏈……通過雙方產業園定向合作、聯動發展的方式,建立“產業互聯、設施互通、政策互惠”的雙園結對合作機制。

風物長宜放眼量。回顧福州的改革開放歷程,如同“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進階路”。站在新起點上,面對新的時代命題,有福之州正以“弄潮兒向濤頭立”的膽識,在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的征程上破浪前行,在改革開放中開辟中國式現代化更廣闊的前景。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