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鏈協同、全域發力” 廈門同安全力驅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人民網廈門8月29日電 (余乃鎏)集中展示轄區新能源產業發展成果、新能源企業的創新活力,進一步匯聚“四鏈”資源要素,驅動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28日,以“四鏈共融 智匯新篇”為主題的2025廈門新能源產業“四鏈融合”對接會在同安區舉行,釋放出市、區兩級政府全力打造新能源產業高地的強烈信號。
本次對接會由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同安區人民政府聯合主辦,旨在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動新能源產業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助力廈門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活動現場,2025全國“青山杯”工業綠色低碳創新大賽啟動。大賽由中國信通院聯合地方政府、行業重點企業組織舉辦,將通過搭建全國性技術創新與產業互動平台,設置“AI+能源”、“數字化能碳管理”、碳捕集封存與利用三個專題賽,發掘遴選一批綠色低碳新技術、新裝備、新模式,促進綠色低碳技術、產品、服務供給能力提升,培育綠色創新生態,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目前,大賽官方網站面向全國企業、高校、團體及個人已開放報名。
大賽啟動。主辦方供圖
合作企業簽約環節,16個項目分2批進行簽約,將進一步完善廈門新能源產業鏈條,推動產業協同發展。其中,簽約企業之一的福建德尼機電工程公司,在廈門已落地一家擁有建筑一級資質以及機電工程一級資質的企業,致力於為眾多廈門新能源企業提供服務。
“此次企業落地同安,將落地研發、技術服務、工程服務等項目。”該企業負責人說,企業選擇將項目落地同安,是因為同安匯聚了很多新能源產業鏈上的龍頭企業,且市區兩級政府提供了非常好的政策,當地也有優質的營商環境,“我們與廈門的新能源產業已有比較良好的合作,落地后希望能與本地新能源產業鏈開展更廣泛深入的合作。”
現場簽約。主辦方供圖
“除了學習和交流,還想尋找一些合作機會。”智聯信通負責人說,企業主要從事能源物聯網的技術研發和市場推廣,近期重點挖掘社區、園區、景區和商業區等新能源應用。此次前來參加活動,希望尋找到有關企業、高校進行產學研合作,並希望達成政企銀合作、投建運合作、上下游配套合作等。
活動期間,發布了《廈門市新能源產業發展報告白皮書》。白皮書由廈門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同安區人民政府編制,站在“十四五”收官的關鍵節點,緊扣“產業、創新、資金、人才”四鏈,圍繞“觀勢、聚氣、利器、把脈、展略”五個方面,描繪分析廈門新能源產業尤其是新型儲能產業發展態勢和格局,系統梳理了產業發展成果與未來路徑等。
白皮書發布。主辦方供圖
當天,對接會主會場還開展產品數字護照專題輔導,助力廈門新能源企業產品出海﹔同安區推介新能源產業攻堅的經驗做法,呈現“四鏈融合”發展成效﹔廈門市工信部門發布首批新能源本地應用場景需求清單,涵蓋新能源海膽、綠色微電網、智慧能管、充電設施四個領域50項場景﹔市財政部門介紹 “財政政策 + 金融工具”賦能產業發展政策,為新能源企業在廈門扎根發展注入強大信心﹔市人社部門介紹“聚力新能源人才引育 構筑產業發展新高地”人才政策,為新能源產業持續發展需求的人才充足供給提供保障﹔分會場則舉辦產業出海、金融賦能、創新與人才雙鏈協同三場產業供需對接專場活動。
發布新能源應用場景需求清單。主辦方供圖
據悉,作為廈門新能源產業的主要承載地,同安區近年來堅持將新能源產業攻堅作為“一號工程”,聚焦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持續發力,聚力發展新能源產業高地,取得矚目的發展成效。
數據顯示,同安區新能源產業鏈現有規模以上企業53家,形成從上游材料、中端制造到下游應用的相對完整的產業鏈條﹔產業鏈產值從2022年82億元到2024年突破335億元,再到2025年上半年比增近80%,呈現出跨越式增長,彰顯出該區新能源產業的澎湃動能,已成為全區工業經濟增長的主引擎。
“每一年100億級的躍升,既是同安速度的生動注腳,也是四鏈融合成效的有力見証。”同安區區長周桂良介紹,目前,全區已落地新能源上下游產業項目180余個,達產后將崛起為3000億量級的產業集群,成為支撐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同安區推介新能源產業攻堅經驗做法。主辦方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是廈門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同安區近年來新能源產業動能澎湃、產業蓬勃發展,得益於“四鏈協同、全域發力”的生動實踐。
為建強產業鏈,同安始終把“鏈式思維”貫穿產業發展全過程,高起點編制《新能源產業發展報告白皮書》,清晰勾勒出“核心產業筑基、關聯產業賦能、衍生產業拓維”的集群藍圖。
一方面,以同翔高新城(同安片區)為載體,圍繞著廈門時代、海辰儲能等“鏈主”企業畫圈,繪制了“從原材料到鋰電池成品”的全產業鏈圖譜﹔另一方面,依托“全馨辦”專班,實行“一企一策”“全程代辦”省心服務,助推海辰研發及智能制造項目提前500多天投產、廈門時代項目“拿地即開工”,成功引入中能瑞新、金楊等配套企業“抱團”發展,形成“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鋰電池全鏈條優勢。
為優化創新鏈,同安積極搭起廈門科學城I號孵化器、蘇頌未來產業概念驗証中心、“蘇頌杯”產業技術創新賽、同安科技服務節、中關村聯盟成果轉化基地等眾多創新的“大舞台”,而這套“研發孵化—轉化加速”的組合拳,讓創新成果快速變成產業“硬實力”。如今,該區已培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25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連續三年每年淨增超100家,“研發投入強度、新增有效發明專利增幅穩居全市前列”,全區在新能源賽道上越跑越快,僅中關村聯盟成果轉化基地已落地企業120家,近半數深耕新能源領域。
金融賦能產業專場活動。主辦方供圖
為集聚人才鏈,用心搭建“引育留用”全鏈條服務體系:出台《同安區高層次人才引育九項措施》,通過真金白銀的創業津貼,以及安家落戶、子女教育、醫療保障等暖心的“一站式”服務,深化“雙招雙引”﹔加強與職業院校合作,推行“訂單式”培養,定向輸送產業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學生畢業就能“上崗即上手”,目前已建成3家院士工作站、4家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12人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集聚近2萬名新能源產業工人,形成“高端專家領航、終端人才支撐、基層工匠扎根”的多層次人才梯隊,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源頭動能”。
為暢通資金鏈保障,同安則積極構建多元化金融服務體系,為產業發展提供堅實資金保障。如,創新推出區級“財政政策+金融工具”2.0版本,設立“同研”“同信”“同鏈”“同保”“同創”基金,構建“同字號”基金鏈體系,形成市區聯動的財政金融協同機制,實現“研發—增信—產業鏈—保險—融資”全鏈條資金賦能﹔設立數字投行、發布“雲頂指數”,讓企業在種子期有孵化、成長期有扶持、成熟期有跨越,金融活水真正流進產業“毛細血管”。
同時,同安區聚焦社會資本集聚,以廈門科學城基金灣區建設為抓手,吸引50余隻私募基金入駐,管理規模400億元,其中,擁有新能源產業相關基金3隻,規模達137億元,形成“一產業一基金”全覆蓋的發展格局。
“新能源的浪潮奔涌向前,四鏈融合的合力勢不可擋。”周桂良表示,同安將持續擰緊“四鏈融合”發條,讓產業鏈更韌、創新鏈更活、人才鏈更強、資金鏈更暢,持續用政策溫度暖企心、用服務速度提信心、用創新力度增底氣,“以鏈為橋、以合為勢,攜手新能源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共赴新能源產業未來的星辰大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