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廈門市翔安區持續推進機關效能建設,區域發展提質增效

2025年08月29日10:34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創新驅動謀發展 實干爭先譜新篇

翔安加快推進“環廈大科技創新圈”建設,打造技術轉移機構集聚區、科技成果評價機構集聚區。朱毅力攝

翔安加快推進“環廈大科技創新圈”建設,打造技術轉移機構集聚區、科技成果評價機構集聚區。朱毅力攝

  數字

  ●2024年市對區績效考評,翔安區29項指標排名全市第一

  ●2020年-2024年市對區績效考評,翔安區連續五年位居前列

  ●2025年上半年,翔安區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率、區級稅收收入增長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等10項主要指標全市第一

  ●2025年上半年,翔安區固定資產投資372.6億元,同比增長17.9%,總量全市最多,且增速第二

  ●2025年上半年,翔安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建筑業總產值等主要指標在高基數上保持高增長﹔新增招商入庫項目301個,新增簽約項目204個

  廈門市翔安區以項目建設的“快節奏”跑出發展速度:庄垵整村45天完成拆平刷新征拆紀錄,翔南啟動區中軸項目30天完成簽約,山東航空基地工程等47個產業項目強勢開工,廈華產業園等7個項目順利竣工,騰雲塑膠等22個增資擴產項目持續壯大……一系列項目的接續落地與高效推進,是翔安區落實省委持續深化拓展“深學爭優、敢為爭先、實干爭效”行動,以機關效能建設為抓手,全力實施項目建設、要素保障、環境提升“三大攻堅戰”的生動寫照。

  數據是最有力的証明:地區生產總值增速連續9個季度領跑全市,10項經濟指標增速位居全市首位,5項指標增速穩居全市第二,產業投資佔比近半,區屬工業投資同比激增143.6%,投資進度與質量實現雙提升……這些數據既是翔安區機關效能建設成效的直接體現,更是全區上下奮力拼搏、奮勇爭先的豐碩成果。

  今年是福建省開展機關效能建設25周年,翔安區以機關效能建設為抓手,持續深化“馬上就辦、真抓實干”的優良作風,創新推出“四法”提“四性”工作機制:以任務分解“加法”實現督辦提速,以督查頻次“減法”強化聯動效能,以“督幫服”融合“乘法”破解發展瓶頸,以嚴明問責“除法”倒逼作風轉變,形成“日間攻堅、夜間復盤”的高效執行模式。面對發展重任,全區各級部門以“快字當頭提效率、機關帶頭轉作風”的行動力,推動招商引資、營商環境優化、政務服務改革、項目攻堅等工作高效落地,為區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招商拉動 打造增長新引擎

  今年2月5日,隨著中創新航高性能鋰電池項目在翔安正式開工,一座總投資150億元、規劃產能30GWh的綠色化、現代化新能源標杆基地在同翔高新城拔地而起。這一百億級項目的落地,是翔安區以招商引資為引擎、推動產業升級的生動縮影。

  翔安區將招商引資作為經濟發展“頭號工程”,創新“全員+精准+基金”招商模式,形成“人人都是招商員”的濃厚氛圍。今年上半年,區領導帶頭“走出去”,率隊赴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開展精准招商,圍繞市級22條重點產業鏈及民生、城建等領域發力,帶動全區新增簽約項目204個,投資總額達808.03億元,其中10億元以上重特大項目20個,除中創新航高性能鋰電池等2個百億級項目外,還涵蓋科華恆盛、聯芯集成等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項目,為產業集群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為提升招商引資實效,翔安區搶抓廈門QFLP試點機遇,創新“基金+產業”招商模式,落地基金項目2個、管理平台10個、非投資類項目5個,累計到資19.63億元。以資本“活水”撬動產業投資。通過設立產業引導基金,以資本為紐帶鏈接高端資源,推動新能源、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實現“資本招商”與“產業培育”的雙向賦能。

  在招商過程中,翔安區效能督查辦建立重大項目“全生命周期”跟蹤機制,對簽約項目實行“挂圖作戰”、倒排工期,通過定期召開項目調度會協調解決用地、審批等難點問題,有力推動了項目建設的提速增效。

  效能驅動 激發區域發展新動能

  翔安區以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去年,翔安區推出的“益企飛翔”—“NQI+”企業伙伴服務計劃,幫助一家平板顯示龍頭企業解決計量難題,節約6萬余元經費,還助其申請到119萬元翔安區標准化戰略獎勵。

  該計劃重點關注現代產業發展集中的科技園區,與廈門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翔安園區)等合作共建“益企飛翔”綜合服務驛站,為園區招商引資、企業落地提供便利,還在生物醫藥產業政策咨詢、醫療器械監管、知識產權等多領域提供集成式、一站式服務。憑借這一創新,翔安區在全市“十佳”營商環境創新舉措評選中斬獲佳績。

  去年,翔安區政務服務好評率高達99.98%,涉企事項網辦率達96.2%,企業開辦全流程壓縮至1個工作日,經營主體滿意度同比提升3.2個百分點,營商環境綜合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在整體營商環境優化上,翔安區對標先進省市地區出台《翔安區2024優化營商環境工作要點》,圍繞“市場活力再提升、法治保障再優化、投資環境再改善、服務企業再提效、基礎保障再完善”五大方面實施提升行動,通過簡化審批流程、優化政務服務、強化法治保障等措施,持續提升經營主體的滿意度和獲得感。

  服務企業方面,翔安區構建“2+N”涉企服務對接機制,採用“中心幫辦、部門協辦、市區聯辦”的多元化服務模式,為企業提供政策、法律等精准化、個性化的優質衍生服務。同時,依托企業服務中心和鎮街便民服務中心,打造“15分鐘便民服務圈”,讓政務服務事項實現就近辦、馬上辦。今年來,累計走訪企業628家次,收集企業訴求402個,成功協調解決386個問題。

  服務群眾方面,翔安區推進“高效辦成一件事”改革,整合涉企服務場景,拓展服務內容。同時,聚焦納稅人“就近辦、異地辦”需求,構建“遠程虛擬窗口”,提供跨區域辦理服務,提升了群眾辦事的便利度和滿意度,以機關效能提升助力一流服務生態建設。

  數字賦能 政務服務速度再提升

  翔安區在政務服務領域持續深化改革,通過數字賦能,實現了審批效率和服務質量的雙重提升。

  一方面,翔安區率先在全省推出並深化“免証辦”服務,覆蓋事項擴展至829項。推進實現電子証照應用全面覆蓋區、鎮(街道)、村(社區)各部門。依托“閩政通”App打造“免証辦”專區,推行電子証照授權下載核驗等新型應用模式,適配“掃碼辦事”“事項亮証”“自選亮証”三種“掃碼亮証”便捷應用,平均辦理時長壓縮50%,平均等候時間壓縮80%,極大減輕了群眾辦事負擔,真正實現了“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

  另一方面,針對工程建設項目審批周期長的問題,翔安區創新推行“五証聯發”“竣工即投產”等改革舉措,通過流程再造和環節優化,將全流程審批時限從120天壓縮至15個工作日,顯著提升項目落地效率,為企業贏得寶貴時間成本。

  要素保障 項目攻堅按下快進鍵

  在要素保障領域,翔安區以“釘釘子精神”推進土地、房屋征收及低效用地盤活。1-7月份,完成土地簽約2205畝、房屋簽約20.9萬平方米,獲批農轉用地38.9公頃,盤活低效用地13宗、218畝,規模均為全市第一。同時,開出全市首張3.0版房票,僅用30天完成廈門時代新能動力、廈大翔南項目簽約任務,為重點產業項目落地提供堅實支撐。

  從招商引資的“全員攻堅”到營商環境的“精准滴灌”,從政務服務的“數字革新”到要素保障的“硬核支撐”,翔安區以機關效能建設為引領,將“馬上就辦”的作風轉化為區域發展的“加速度”。站在機關效能建設25周年的新起點,翔安區正以實干之筆,書寫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記者 曾嫣艷 通訊員 鄭婭珊 葉曉菲)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