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福建這一高校獲全國教創賽雙獎背后的“傳院模式”

“最初參賽時,我沒想過拿獎,就是想多學些教學創新的方法,跟著團隊一起進步。”回憶起參加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的經歷,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教師宋美杰坦言。
在這場被譽為“高校教師奧林匹克”的賽事中,宋美杰的突破並非個例——同院教師李嵐同步斬獲新文科正高組三等獎。這一成績不僅刷新了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在該項權威賽事中的最佳紀錄,更是繼該院教授鄭甦獲第二屆大賽正高組一等獎后,對學院教學實力的再次印証。“雙獎”背后,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何以連續突破,傳承不息?
第五屆全國高校教師教學創新大賽現場(右二為宋美杰、右三為李嵐)
教師成長“全”鏈條
“傳播學院的風格和底色,其實就是一個人去帶領另外一個人,一群人去帶動另外一群人。”這是宋美杰對於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的直觀感受,也是學院教師成長體系的真實寫照。備賽關鍵期,宋美杰深陷“雙線作戰”困境:白天統籌學會論壇會務,夜晚打磨產教融合新賽道方案,卻因無參考經驗屢屢受阻。曾獲大賽一等獎的“老前輩”鄭甦主動施以援手,將比賽經驗與表達技巧傾囊相授,指導經常持續到深夜,傳播學院的燈光也持續地亮著。
李嵐同樣感受到這盞“燈”的溫暖。備賽時,她需用智慧教室調試教學設計創新匯報PPT,隨口向同事說了句“周日沒有可用的智慧教室”,恰巧被院長謝宗貴聽到,他留下一句“我來協調”便馬上聯系相關行政部門。不到半小時,謝宗貴打來電話:“智慧教室給你留好了,有問題隨時聯系我。”細致周全的安排、無微不至的關懷,這盞為他們常亮的“燈”,是教師們備賽時的底氣。
針對教師備賽需求,該學院撥出專項經費、組建專業師生團隊提供服務,幫助備賽教師優化方案、對接校內外資源。學校也始終與教師站在一起,統籌資源、邀請專家拆解評分要點,為備賽過程保駕護航。
這份“托舉”,並非是一時的助力,而是融入教師成長“全鏈條”的長效機制。在教學服務保障上,傳播學院下足功夫,定期收集教師在教學中的難點問題,結合“溪源計劃”開展專題教學研討會、座談會,讓教學經驗在交流中流動。對新入職的青年教師,傳播學院聯動“老帶新”導師制,為其制定一對一成長計劃,進行全方位“傳、幫、帶”,助力青年教師快速站穩講台、成長成才。
產教“深”融合
學科瞬息萬變,教育絕不能閉門造車。依托“部校共建”新聞傳播學院機制,傳播學院不僅定期選派骨干教師赴省級媒體、宣傳部門挂職鍛煉,深度參與新聞採編等一線工作,更將業界前沿動態與實戰經驗轉化為教學案例,反哺教學實踐。
備賽過程中,宋美杰充分聯動挂靠學院的省級輿情基地與政府智庫資源,採用“政產教研用”模式,將輿情研判監督的實操場景引入教學,讓課堂理論與業界實操精准對接。學生在真實的輿論場中鍛煉實操能力,這種“從實踐中來、到教學中去”的閉環,讓產教融合、實踐育人不再是口號。
傳媒教育發展與行業實踐高度關聯,知識更新節奏與行業前沿緊密同步。無一例外,獲獎的三位老師都有在業界深耕的豐富經驗。“我曾去過福建日報總編室了解業界媒體的運作機制,這讓我在指導學生時也有更多的底氣。”宋美杰分享道。一直以來,傳播學院強力打通學界與業界的壁壘,推進教學創新改革。
李嵐的課堂上,有一位特殊的“助教”——新“上線”的傳播學院數字人。在個性化培養周,海峽都市報AI團隊走進該學院,講授AIGC前沿課程、引入數字人技術,李嵐決定將其融入教學。“虛擬數字人是我課程設計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能夠很好培養學生的產業洞察與行業戰略目光。把業界的新技術、新項目直接變成教學內容,學生才能跟上行業的腳步。”李嵐介紹道。
傳播學院探索“AI”育人新路徑的教學課堂
一路走來,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已與近30家媒體單位共建教學實踐基地,為廣大學子搭建起“學中練、練中學”的實踐平台,讓學生在真實的媒介生態中感知行業脈搏、積累實戰經驗。
教學相長“正”循環
“教學不是教師一個人的‘獨角戲’,而是師生、教師間的‘大合唱’。”傳播學院黨委書記鄭文燦的話,道出了教學相長的真諦。
在傳播學院,教學相長早已成為育人底色。回答“制勝密碼”時,幾位教師不約而同提到學生的支撐。
談及與學生們一起奮戰的日子,宋美杰眼裡有光。“那時候真是泡面加PPT。”她笑稱,“省賽期間,時間緊、任務重,我們就窩在教室裡,一邊吃泡面一邊調整課件,你一句我一句,不斷碰撞出新的火花。”那些來自學生的“金點子”,一點點滲入課程框架,也讓她倍感溫暖。
李嵐也有著同樣深切的感受,她常說:“學生是我教學創新的最大動力源泉。”每一次嘗試新的教學方法,學生們總是最先響應。“他們願意陪你‘闖’、陪你‘試’,課后還會主動提建議——那種信任和投入,特別打動我。”
正是這種師生之間的默契攜手與雙向奔赴,讓傳播學院在教學改革的“試驗田”中結出累累碩果。近五年,傳播學院已獲批1項國家級新文科教改項目、4項省級教改項目,4門國家級一流課程、11門省級一流課程,以實打實的成績為人才培養與學科發展筑牢根基。
“傳播學院的燈總是亮著的,就在那裡暖暖地照著。”傍晚時分,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的辦公樓總會亮起燈火,這片燈火並非一瞬,而是師生同心向前奔跑的日常——從教師俯身批注實踐報告的辦公室,到備賽團隊研磨方案的會議室,再到師生協作細琢作品的星雨劇場。不同地點,手把手的指導、暖人心的鼓勵始終相伴,讓每一步的成長都格外堅定。
在傳播學院,扎實的教師培育最終體現在人才培養的質量上。在各項大賽中,傳播學院學子屢創佳績,已成功斬獲全國大學生新文科創新大賽金獎、第十四屆北京國際電影節短視頻單元“文化多樣性”板塊最佳作品、連續三屆全國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連續三屆大學生電視節紀錄類最佳作品等多次獎項。
無論是在教師成長中無微不至的托舉,還是深度聯動的產教融合、共學共研的教學生態,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的“傳家本領”既是對教育初心的堅守,也是對時代需求的回應。未來,這套“傳院模式”將繼續釋放活力,為高校教學創新提供可借鑒的“傳播智慧”。(圖/文 福建師范大學傳播學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