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碼”上溯源、守護舌尖安全  廈門市食品安全追溯體系建成20周年

2025年09月01日17:55 | 來源:廈門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碼”上溯源 守護舌尖安全

夏商中埔蔬菜批發市場對蔬菜開展食品安全抽樣檢測。

夏商中埔蔬菜批發市場對蔬菜開展食品安全抽樣檢測。

2025年高考前夕,市場監管部門對考點、備用考點食堂及周邊食品經營者開展食品安全檢查。

2025年高考前夕,市場監管部門對考點、備用考點食堂及周邊食品經營者開展食品安全檢查。

2024年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良好追溯監測試點名單,翔安區庄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成功入選。

2024年農業農村部公布了全國農產品質量安全良好追溯監測試點名單,翔安區庄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成功入選。

  掃碼查看蔬菜種植的全過程、掃碼查看進口食品的檢驗檢疫等証明……一張小小的追溯碼,帶來的是大大的放心。2005年9月1日啟動運行的廈門市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為市民餐桌拉開一張從種植養殖到加工、流通、餐飲監管的“安全網”。

  這張食品“安全網”早在2001年就開始編織。“加快治理‘餐桌污染’,推進‘食品放心工程’建設,切實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人民群眾提供一個安全的食物消費環境,不僅十分重要,而且十分緊迫。”2001年8月24日,在福建治理餐桌污染暨建設食品放心工程工作會議上,時任福建省省長習近平的一番話至今仍擲地有聲。20多年來,廈門市委、市政府遵循著這一精神,接力傳承、鍥而不舍,機制建設長效持久。

  高台起於壘土,廈門連續25年將“治理餐桌污染”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榮獲全省首個“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稱號,在福建省食安工作評議考核中連續八年名列第一或A級,群眾滿意度攀升至93.98%……放心食品從田間地頭擺上了人民群眾的餐桌。

  系統監管

  農產品有了“身份証”

  8月15日,在祥店元初超市內選購食品的市民陳女士,拿出手機對著一包小白菜標簽上的追溯碼掃描后,產地、種植面積、營業執照、檢測結果等信息立刻顯現。“現在不但要吃得好,還要吃得健康、吃得放心。”陳女士樂呵呵地說。

  二維碼一掃,便知食品從哪來、到哪去,食品可追溯體系實現了從田頭到舌尖的串聯,也是廈門綜合治理餐桌污染、系統監管食品安全的最佳例証。

  種植源頭管得嚴,廈門市庄家寶蔬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郭防很有發言權。自2011年開始,廈門市原農業局(現市農業農村局)就啟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台建設。作為首批農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試點企業,合作社一直嚴格遵守“生產有記錄、信息可查詢、流向可跟蹤、責任可追究、產品可召回、質量有保障”的要求,建立健全生產記錄檔案,記錄蔬菜從播種、施肥、灌溉、打藥到採收的全過程﹔建設食品安全檢測室,所有農產品經檢測合格,會自動打印追溯碼。這張含有農事記錄和檢測報告的追溯碼便是農產品的“身份証”,消費者掃碼就能看到農產品的“一生”。

  目前,廈門已構建承諾達標合格証與“一品一碼”追溯並行體系,像庄家寶這樣的市級追溯點已建成791個,納入農產品可追溯系統管理的產品涵蓋蔬菜、水果、食用菌等500多種,種植面積20多萬畝(1畝約等於667平方米),累計賦碼出証70多萬批次。

  加工銷售看得實,廈門中埔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菜販們體會最深。8月16日上午,記者來到市場,在農產品檢測檢驗中心的電子公告牌上,檢驗不合格的蔬菜和商販被一一“點名”,並公示處理方式。而從前一天夜裡11點開始,夏商農產品檢測檢驗站的檢測員就已經上崗,對市場裡的蔬菜展開農殘“筐筐檢”。他們先使用農殘速測卡,可在10分鐘內檢測出蔬菜的農殘是否超標。如果發現超標,蔬菜還有一次“上訴”機會——送入檢驗站再次用精密儀器檢測,一旦“定罪”,立刻現場剁碎銷毀,絕對不讓“問題”蔬菜流入市場。

  夏商農產品檢測站於1998年率先在全國批發市場內自律進行農殘檢測,是全國第一家企業自發進行不合格農副產品銷毀的檢測機構。夏商農產品檢測站(室)分布在廈門大大小小的農貿市場和商超,年檢測量達60萬批次。

  技術賦能

  構建食品安全可追溯體系

  為切實守護好市民“菜籃子”安全,廈門較早探索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機制。2005年9月1日,《廈門市生鮮食品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以下簡稱《辦法》)正式實施,這是全國第一部關於生鮮食品監管的地方規章。當時的廈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以該規章為依托,在全國率先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創建啟用“廈門市生鮮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對批發市場、農貿市場、生鮮超市的生鮮食品實施全覆蓋監管。

  “這一系統整合並提供了工商、檢驗檢疫、批發市場、農貿市場、政府有關部門等五個類別的8000多個注冊用戶,覆蓋廈門全市28個批發市場(企業),40個超市,128個農貿市場。”時任廈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處處長、現廈門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退休老干部第一黨支部書記楊先德參與了《辦法》的起草和生鮮食品安全監管系統的創建,他告訴記者,為探索解決生鮮食品“市場准入、來源合法、商品質量合格”三個問題,系統上開設了當日索証索票公示和上市憑証信息查詢等搜索窗口,要求生產經營者必須上傳合格証明才能打印“上市憑証”,具備憑証才能入市銷售,切實把好源頭准入關﹔還利用工商紅盾網的系統資源與互聯網相連接,方便市民隨時從網上查詢、監督﹔在工商、衛生、質檢及市場開辦單位之間實現數據流實時共享,提高食品安全監管部門的執法效率。

  廈門市生鮮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在夏商(中埔)農產品批發市場、江頭蔬菜批發市場等5個專業批發市場和鬆柏、長青等10個農貿市場正式啟動后,代表檢驗合格的“廈門市生鮮食品上市憑証”成為生鮮食品的“身份証”,工商部門可以通過聯網的系統隨時監控,保証安全衛生的生鮮食品進入百姓的“菜籃子”。

  2011年,廈門又建成“廈門市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該系統在全國首創‘入市必登’機制,從‘緊抓超市、倒逼批發、規范零售’的工作思路入手,利用網絡技術清晰掌握食品進銷渠道和數量,為經營者提供履行法定義務的網絡平台。”時任廈門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市場處處長、現湖裡區市場監管局局長陳建成告訴記者,監管系統的運用構建了廈門市流通環節食品從准入、銷售到退市的全程網絡監管模式,基本實現了對預包裝食品的追溯監管。2012年4月,“食品監管移動平台”在全市工商系統率先建成投用,進一步提高了監管效能。

  機制創新

  食品安全“一張網”覆蓋

  2018年,廈門市市場監管局根據《福建省食品安全“一品一碼”全過程追溯體系建設工作方案》的要求,整合了原先的“廈門市生鮮食品安全監管信息系統”和“廈門市流通環節食品安全監管系統”,並將系統覆蓋面從原先的食品流通環節向食品生產、餐飲、保健食品生產經營等環節延伸,在全省率先建成全市統一的食品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廈門市食品安全信息系統”。市場監管、農業農村、海洋、商務、海關等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構建大數據監管模型。該平台基本形成了食品、食用農產品生產經營“源頭可溯、去向可追、風險可控、公眾參與”的追溯鏈,實現全市食品和食用農產品“一張網”全覆蓋監管。

  自推行食品“入市必登”機制以來,生產經營者需上傳所需合格証明,獲得“上市憑証”后方能入市銷售,從而在制度設計上杜絕未經檢測或檢測不合格食品流入市場。截至目前,全市已有14.26萬家食品生產經營主體、80.6萬種食品納入“入市必登”追溯系統,生產經營者累計備案台賬超過7.9億筆,追溯覆蓋面超過90%,有效地保障了市民群眾的“菜籃子”安全。

  食品安全追溯系統在廈門近年來舉辦的重大活動以及校園食品安全保障中也發揮了關鍵作用。系統通過嚴格監控食材採購、加工和配送流程,確保金磚廈門會晤等大型活動期間食品安全零事故,實現“來源可溯、去向可追”的風險管控目標 。在校園食品安全 治理中,市場監管部門利用追溯系統精准排查隱患,依托“入市必登”系統,實現供校食材納入管控,確保食材來源可追溯。

  有效跟蹤

  讓違法行為無所遁形

  廈門的“可追溯系統”極大提高了食品安全監管質效。2018年7月,廈門某公司涉嫌篡改奶酪保質期,市市場監管局立即通過追溯系統鎖定其下游銷售商和問題食品,僅用一天就完成問題食品的清查控制工作﹔2022年1月,上海通報一批國外進口凍北極甜蝦問題。市市場監管局依托該平台,調出涉事食品上下游信息,點對點現場核查,迅速掌握涉事食品在廈流通、經營情況。市市場監管局食品流通處處長羅炳祥說,之前至少需要一周的調查,現在約1個小時就能完成。

  有了追溯系統,在服務企業、優化營商環境上,也極大提高了便利性。 廈門朴朴公共事務總監陳毅蓉告訴記者,通過“入市必登”系統,企業可以查詢商品的上游供應商,查驗到供應商產品質量合格証明還有許可証,實現全部的票証電子化,對企業建立食品安全質量管理體系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下一步,廈門將繼續深化食品安全信息化追溯體系建設工作,不斷拓展追溯功能運用,向信息化要效能,向信息化要監管力,為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添力賦能,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記者 陳泥 通訊員 黃煜 林麗瓊)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