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青春實踐鏈接中外,探索智能時代的全球共鳴——廈門大學開展2025年“頡頏計劃”暑期海外社會實踐

不久前,一輛從新加坡駛向馬來西亞的大巴穿行在南洋綠意間,20名廈門大學海外實踐隊隊員懷著對跨文化交流的期待,開啟一場暑期海外社會實踐。
此次實踐中,隊員們先后走進南洋理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馬來亞大學及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在南洋理工大學,隊員們學習“AI與可持續性發展”專題課程,感受前沿科研生態﹔在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隊員們與當地師生在筆墨互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溫潤力量。“我第一次做中英雙語主持,非常緊張。”隊員張光琦回憶道,“但馬來西亞分校同學的熱情超乎想象,他們全程投入,活動結束后還主動帶我們逛校園、聊感受。那一刻,我覺得我們真正做到了心靈相通。”
實踐隊走進華為馬來西亞辦事處
實踐團將視野從校園延伸至產業前沿,聚焦人工智能與產業融合的核心領域,走訪多家代表性企業:在中金新加坡,探尋金融服務如何助力跨境合作﹔在淡馬錫旗下的富敦資金管理有限公司,了解跨國投資對區域經濟的帶動作用﹔在華為馬來西亞辦事處,傾聽中國科技企業海外創新的故事。圍繞人民幣國際化東南亞試點、綠色項目融資等議題,隊員們大膽提問、深入交流,不僅搭建“產學研”銜接的橋梁,更直觀看到中資企業在海外高質量發展的成就。
“從哈爾濱到廈門坐了6個小時的飛機,再飛5個小時到新加坡,結果在南洋理工大學給我上課的博士生也來自哈爾濱。”談起這段經歷,隊員劉雪君覺得“奇妙又自豪”。“這讓我真切感受到來自中國的高素質人才正在影響世界,同時也讓我深入思考人才流動與區域發展的關系,我們該如何留住人才、振興地方。”
實踐隊隊員與馬來西亞學子交流
羽毛球場上,實踐隊隊員黃虹瑞與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同學痛快地切磋。“沒想到這麼快就能打成一片,球場真是跨越國界的社交名片。”他笑著說。
“回程那天,來自三個校區不同學院不同年級的同學,在機場互相分享早飯……”隊員金林為一對這一幕印象深刻,“短短8天,來自不同校區、不同學院的我們,好像已經認識了很久。”在她看來,頡頏之旅不僅是訪學,更是一場群體的共鳴,“在馬來西亞分校裡,我們聊專業、談理想,也分享迷茫與憧憬。是這些對話,讓這次實踐變得更加深刻而珍貴。”
“我們與不同國家的從業者、校友開展訪談交流,在這一過程中增長專業知識,拓寬國際視野。”廈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陳艷婷說,很感謝學校提供此次機會。
“頡頏”取自廈門大學校主陳嘉庚先生“能與世界各大學相頡頏”之立校宏願。據悉,自2023年啟動以來,廈門大學“頡頏計劃”大學生海外社會實踐已穩步推進四期,累計組織400余名師生跨越山海,足跡遍布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國家。今年暑期,廈門大學團委再次組織17個學院的20名本碩博學生遠赴新加坡、馬來西亞,開展為期8天的“頡頏計劃”暑期海外社會實踐,走進知名高校、行業巨頭、歷史文化場館等。(文/圖 廈門大學)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