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閩南絲竹訴烽火  《莫耶·延安頌》在福州上演非遺與紅色對話

2025年09月03日16:47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人民網福州9月3日電 (林銘賢)“我們需要用高甲戲的道白、唱詞去宣揚和普及,盡可能讓大家知道先輩為了革命事業付出了多少努力。”高甲戲現代戲《莫耶·延安頌》的主演張曉燦在后台接受採訪時坦言。

9月2日晚上七點半,福州市工人文化宮的舞台燈光亮起,福建省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重點劇目高甲戲現代戲《莫耶·延安頌》准時上演。

《莫耶·延安頌》劇照。人民網 林銘賢攝

《莫耶·延安頌》劇照。人民網 林銘賢攝

安溪籍革命女作家陳淑媛(筆名莫耶)的人生故事,在閩南戲曲的婉轉唱腔中徐徐展開:該劇講述了陳淑媛輾轉廈門、上海以文抗日,在抗戰爆發后,因信仰抉擇舍棄愛情奔赴延安,成長為革命戰士並創作《延安頌》的故事。

高甲戲是福建省代表性五大劇種之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流行於泉州、廈門、台灣等閩南方言區以及東南亞各國閩南華僑旅居地,以絲竹為重要伴奏樂器,用婉轉唱腔與鮮活丑角,演繹著本土故事與時代情懷。

《莫耶·延安頌》劇照。人民網 林銘賢攝

《莫耶·延安頌》劇照。人民網 林銘賢攝

當閩南絲竹與革命旋律相互碰撞,將交織出怎樣的時代回響?

“安溪高甲戲作為地方劇種,基本上是古裝戲,這一次的現代戲對我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跨越。”《莫耶·延安頌》副導演、藝術總監王瓊芬表示,修改傳統的套路和唱腔后,在創排過程中,演員們常常陷入“手腳不知往哪放”的窘境。

在高甲戲中,丑角是“靈魂行當”之一,往往以幽默詼諧撐起大半劇情,但要如何融入革命抗戰題材現代戲《莫耶·延安頌》中?王瓊芬用了一個比喻介紹,“在傳統劇目裡,丑角可能是一道‘主菜’,在《莫耶·延安頌》裡,丑角就像‘蔥花’,散落在特定的角色中。”

於是,劇中賣報的市井小販、敵方的情報人員,都悄悄藏著丑角的“矮步”與俏皮念白,這既化解了革命題材的沉重感,又讓人物多了幾分煙火氣,引得台下觀眾不時會心一笑。

《莫耶·延安頌》劇照。人民網 林銘賢攝

《莫耶·延安頌》劇照。人民網 林銘賢攝

除了導演和編劇對高甲戲進行大膽創新,演員們在舞台上也卯足了勁。

3個月前,安溪縣高甲戲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莫耶·延安頌》全國巡演在陝西延安首演,赴延安演出的經歷讓張曉燦對劇情的理解更“具象化”了。

“雖然我們在創排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歷史資料,但當飛機降落西安,再轉車到延安的路上,我還是想了很多。”張曉燦說,“盤山公路這麼陡,我們坐車都要這麼久,更別提那時候的八路軍了。”

這份觸動,也化作了舞台上的細膩表現——莫耶反抗封建家庭時,武旦的“脆勁”裡多了幾分少女的倔強﹔告別戀人奔赴延安時,青衣的唱腔少了程式化的婉轉,多了一分堅定﹔就連劇中配角遞信、掃地的小動作,也融入了陝北與閩南的生活細節。

“再回到福建演出后,我們心態也發生了變化,好像真的像劇裡的人物一樣,經歷了那段歷史。”張曉燦感慨,“所以我們要盡量摒棄掉程式化的表演,真正地傳達故事和當中的情感。”

而這份對戲曲和歷史的敬畏,更藏著一份本土文藝工作者的初心。

作為土生土長的安溪劇團,從編劇到演員們講述的不是遙遠的英雄傳說,而是“家門口”的革命者的故事。“講好安溪本土的故事,這是我們文藝工作者的一種責任。”採訪告一段落,脫下戲服時,張曉燦如是說道。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