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建調研行︱在社會工作學院裡“刷經驗” 基層治理“課堂”變“學堂”

“以前處理社區問題,更多是靠個人經驗摸索。現在不一樣了,學院教我們一套可操作的方法,做事更有條理、更有底氣。”
“我們不只是來聽課的,還要把社區裡的實際案例帶進來,一起分析、提煉,形成可以推廣的做法。這種‘既學又講’的方式,能讓社區工作者真正參與到基層治理的各個環節。”
在福建省廈門市翔安區社會工作學院,這樣的轉變每天都在上演。
作為全市首個區級社會工作學院,翔安區社會工作學院自2025年1月成立以來,一手抓基層治理學習綜合體打造,一手抓社會工作實踐智庫建設。通過“培訓賦能+智庫建設”,一幅涵蓋多元功能與創新理念的基層治理人才培育藍圖在翔安徐徐展開。
“學院的成立,就像在基層治理的‘池塘’裡投下了一顆石子,激起的漣漪正在向更遠處擴散。”翔安區委社會工作部三級調研員邱蓓蓓用這樣的比喻,道出學院的核心價值。
人才“入圈”、治理“出圈”、黨建“擴圈”,是這所社會工作學院的生動寫照。翔安區社會工作學院正通過系統化培育、實戰化訓練和平台化運作,構建起“引育用”一體的人才生態,形成“人才強、治理優、黨建實”的良性循環。
從“憑感覺做事”走向“靠方法成事”,社會工作學院不僅是一個學習場所,更成為在地經驗的“轉換器”和方法的“提煉車間”。
走進翔安區社會工作學院,眼前是功能完備的現代化空間。從心靈悅讀書吧的案例研討,到多功能廳的實戰演練,黨建引領下的課程體系正培育著基層治理的“多面手”,而不斷擴容的“朋友圈”已串聯起產學研用全鏈條,為基層治理注入專業動能。
廈門市翔安區社會工作學院“心靈悅讀吧”。人民網記者 黃玉琦攝
學院的創新之處在於其獨特的“共建+聯建”模式。與集美大學社會學系戰略合作、與區委黨校聯建,形成“三校共建”格局,共同推進師資庫、課程庫、教材庫、教學基地庫“四庫”建設。首批特聘專家包括廈門大學童敏教授等5名高校學者、3名市級社會工作領軍人才和3名優秀社區工作者,組成了一支既懂理論又懂實踐的師資團隊。
“學院不僅教理論,更教我們如何把‘書架’知識轉化為‘貨架’能力。”金海街道鼓岩社區黨總支書記彭天河提到的“轉化”,正是學院“陣地+本地”培養模式的精髓。依托黨群服務中心總陣地與英雄三島精神主題館等22個實訓基地,學院創新構建“1+4+N”教學建設體系、精研108節“十懂六擅長”課程,形成“陣地下沉+課程實戰”的本土化社工培養模式。
翔安區社會工作學院開展課程實錄。翔安區委社會工作部供圖
更讓學員們津津樂道的是“講台+平台”的互動模式。學院不僅分類開設“頭雁領翔”“群雁飛翔”等21期主題培訓班,吸引1300余人參訓﹔還推出“我家翔安·書記說”展示研討環節,讓社區干部從“聽課人”變身“主講人”,實現居民從“局外人”到社區“合伙人”的轉變。來自一線的創新實踐,通過學院平台在全區推廣復制,真正實現了“經驗共享、難題共解”。
金海街道的社區工作者小陳說,以前參加培訓總覺得理論夠不著,現在高校老師用SWOT分析工具拆解社區問題,黨校老師結合政策講解如何申請專項資金,資深社區書記手把手教怎麼寫項目書,“在社會工作學院學的東西馬上就能用上”。
“翔安的實踐証明,基層治理人才培育需要‘接地氣’的頂層設計。這個學院最可貴的是,打破了傳統培訓‘重理論、輕實操’的局限,真正把黨建引領融入具體治理場景中,讓社區工作者會干事、能共情、懂創新。”中共中央黨校黨建教研部原副主任、教授戴焰軍在調研后評價道。
如今,這所沒有圍牆的學院正以“月月有主題、周周有實訓”的節奏,持續為基層治理輸送“懂治理、善服務、會創新”的復合型人才,書寫著黨建引領基層治理的“翔安答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