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第五醫院腎臟內科:十五載砥礪鑄匠心 守護生命之源破浪前行

廈門市第五醫院(以下簡稱廈門五院)腎臟內科,是福建省唯一的國家慢性腎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核心成員單位,也是福建省慢性腎小球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廈門市慢性腎臟病精准診療重點實驗室的依托單位。
十五載春秋流轉,從學科初創時的“一株新芽”,到如今成長為擁有國家、省級多重科研平台加持的“醫學大樹”,這支團隊不僅為閩南乃至福建的腎臟病患者筑起了堅實的健康屏障,更在全國腎臟病學領域刻下了鮮明的“廈門印記”。
遠見領航:從“待墾之地”到“沃土良田”
2010年的廈門五院,尚是一所開放床位僅180張、臨床一級學科26個的區域醫院,潛力雖存,卻亟待深耕。正是這一年,黃繼義履新該院院長,為這片“待墾之地”帶來了改變命運的“規劃藍圖”。
要讓“種子”破土,必先改良“土壤”。在黃繼義的推動下,廈門五院開啟了一場全方位的轉型提質:開放床位從180張逐年擴容至近2000張,臨床一級學科拓展至56個,覆蓋了從基礎醫療到專科診療的全鏈條﹔通過“筑巢引鳳”與“內部孵化”雙軌並行,醫院匯聚了300余名碩博人才,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結合的人才梯隊﹔近500項新技術、新項目相繼落地。這場持續十余年的“生態升級”,為腎臟內科的成長提供了最肥沃的“養分”——從最初的幾間診室、幾名醫生,到逐步配備獨立的門診、病房、透析中心,學科規模一步步擴大,診療能力逐年提升。
作為學科奠基人,黃繼義從未脫離臨床一線,並抽時間出現在腎臟內科的查房現場:仔細詢問患者的用藥反應,查看化驗單上的細微指標變化,與團隊討論疑難病例的診療方案。“院長的‘望遠鏡’能看清學科發展方向,學科帶頭人的‘顯微鏡’能聚焦臨床細節。”科室醫生常這樣形容黃繼義的“雙重身份”。
黃繼義(左二)正在進行移動查房帶教
如今的黃繼義,身上承載著“中國醫師獎”“十大醫學貢獻專家”“白求恩式好醫生”等諸多榮譽,同時擔任世界華人腎臟醫師協會秘書長、中國醫師協會腎臟內科分會常委等學術職務。他帶領醫院創下的“跨越式發展”,為學科的崛起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基礎。
人才筑峰:從“單兵作戰”到“軍團攻堅”
“學科要立得住、走得遠,靠的不是一兩個人的‘單打獨斗’,而是一支能打硬仗的‘精英軍團’。”黃繼義深知人才對於學科發展的核心意義,為此創新推行“多學科帶頭人制”,既向國內外頂尖專家拋出“橄欖枝”,也為本土人才搭建“成長梯”,逐步構建起層次分明、優勢互補的“人才雨林”。
2016年,廈門五院引進上海腎臟病權威教授葉朝陽。在葉朝陽的指導下,廈門五院腎臟內科率先在福建省建立血管通路研究室,系統性開展自體及人造血管動靜脈內瘘成形術、深靜脈狹窄球囊擴張及支架植入術等高技術難度手術。如今,科室每年完成各類血管通路手術數百例,成功率達98%以上,廈門及周邊地區的患者也不用奔波外地,這裡已然成為福建血管通路診療的“高地”。
鐘鴻斌帶隊查房
如果說葉朝陽是“外援尖兵”,那麼科主任鐘鴻斌就是“本土核心”。作為廈門市重點引進人才、翔安區拔尖人才,鐘鴻斌在血液淨化領域深耕二十余年,尤其擅長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的個體化治療。
除了兩位領軍人物,科室還匯聚了一批各有專攻的技術骨干。如今的腎臟內科團隊,已形成“6名教授、主任醫師+2名博士研究生導師+2名碩士研究生導師+2名副教授、副主任醫師+9名中初級職稱醫師”的合理梯隊,其中博士3人、碩士9人。近五年來,團隊在國內外權威期刊發表論文50余篇,其中SCI論文30余篇﹔獲福建省科技進步獎2項、廈門市科技進步獎3項﹔主編或參編專著7部。
黃繼義(左二)作為《血液淨化標准操作規程(2021版)》參編者,出席新書發布儀式
為了保持與國際前沿的同步,黃繼義還積極搭建高端合作平台:與中國工程院院士、腎臟病學專家陳香美建立長期指導關系,將學科發展納入國家慢性腎病防治戰略體系﹔聘請香港中文大學卓敏生物醫學講座教授、醫學院助理院長藍輝耀為醫學顧問,引入國際先進的科研理念和技術方法。這些合作,讓科室既能扎根閩南服務患者,又能放眼全球對標先進。
技術破局:從“常規診療”到“精准微創”
“患者的需求,就是我們技術創新的方向。”在廈門五院腎臟內科,這句話不是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從最初只能開展基礎的腎臟病診療,到如今能覆蓋“預防-診斷-治療-康復”全鏈條,科室的每一次技術突破,都瞄准了患者最迫切的需求。
廈門市首個慢性腎臟病精准診療重點實驗室在五院揭牌成立
在疑難腎病精准診療領域,科室建立“臨床-病理-基因”三位一體的診斷體系。2023年,廈門市慢性腎臟病精准診療重點實驗室在科室挂牌,配備了基因測序儀、流式細胞儀等先進設備,可開展200余種腎臟病相關基因檢測。目前,實驗室已完成近千例基因檢測,為300余例疑難腎病患者明確診斷,診斷准確率達92%。
在微創技術應用上,科室不斷突破“禁區”,除了微創腹膜透析植管術,還有B超定位下腎囊腫穿刺注射硬化劑治療。科室也是廈門最早開展血液淨化技術的單位之一。如今,這裡已能成熟開展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濾過、血漿置換、連續性血液淨化(CRRT)、人工肝支持系統等全系列血液淨化技術,年治療量超3萬人次。
此外,血管通路技術方面,除了常規的自體動靜脈內瘘成形術,科室還能應對各種復雜情況:對於血管條件極差的患者,開展“人工血管內瘘成形術”﹔對於內瘘狹窄患者,採用“球囊擴張術”精准疏通﹔對於深靜脈血栓患者,實施“導管接觸性溶栓術”。
值得一提的是,科室在福建省率先引入慢性腎臟病康復治療理念,構建了“健康教育+飲食指導+藥物治療+心理干預+運動康復”的一體化康復體系。同時,專門設立康復治療室,配備20台康復治療儀及紅外線治療儀,由專業康復師為患者制定個性化方案。
這些技術的落地,離不開硬核設備的支撐。“好馬配好鞍,先進設備是我們守護患者的‘武器’。”鐘鴻斌說,醫院每年都會投入專項資金更新設備,確保診療技術與設備水平同步提升。
如今的廈門五院腎臟內科,不僅吸引了廈門本地患者,還輻射到漳州、泉州、龍岩乃至廣東潮汕地區。而在全國腎臟病學領域,科室的學術影響力也日益提升,團隊成員常受邀在全國性學術會議上作專題報告,分享“五院經驗”。
從破土而出的“新芽”,到枝繁葉茂的“大樹”,廈門市第五醫院腎臟內科以遠見為舵,以人才為帆,以技術為槳,以仁心為航標,在守護生命之源的航道上,不斷破浪前行。未來,這支團隊必將繼續深耕不輟,為“健康中國”建設貢獻更多“腎科力量”。 (文/圖 洪瑞麟 秦新立 凌梓)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