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已來,何以錨定投資新航向?

“未來已來,未來呼嘯而來。”在2025未來投資大會現場,中國商務部副部長凌激的感慨,道出了全球對未來投資趨勢的共同關切。
2025未來投資大會(FIC)開幕暨全體大會舉辦。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為期四天的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簡稱投洽會)於9月8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開幕,2025未來投資大會是本屆投洽會重要配套活動之一。全球產業領袖、行業精英齊聚,圍繞人工智能等技術突破下的全球投資演化方向,展開深度對話與實踐探討。
記者注意到,未來投資大會的會場早早座無虛席,現場擠滿了翹首以盼的參會者,大家都期待從這場盛會中捕捉未來投資的核心脈絡。
“未來,國際投資的版圖已逐漸分明:綠色將成為國際投資的底色,科技創新將成為未來投資的主要驅動力,生命健康的需求引領全球投資新熱點。”大會伊始,凌激便清晰勾勒出未來投資的三大核心趨勢。
就在日前,國務院印發《關於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行動的意見》提出,推進工業全要素智能化發展,加快人工智能在設計、中試、生產、服務、運營全環節落地應用。
面對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機遇,全國母基金協會執行主席王鵬直言,行業當前需重點關注“數據孤島化”這一核心痛點。他舉例說明,由於海外市場與國內在倫理邏輯、監管制度上存在差異,導致雙方行業數據無法互聯互通,機器人進入不同市場時需重新積累數據,不僅造成重復投入,更制約了技術規模化應用。
在王鵬看來,這一痛點恰恰孕育著寶貴的投資賽道。解決問題不能僅靠建立跨地區多邊合作管理機制,更需從技術根源入手——通過搭建數據中台、推進數據編織等方式,從基礎設施層面打破數據壁壘,為行業發展掃清障礙。
新加坡金視資本私人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瑞迪·戈札利則從生態構建的角度提出建議:人工智能產業需加大三大領域投資,一是數字技能培訓,打造穩定的人才梯隊﹔二是推動數據治理、跨境合作與監管制度的協同對齊,營造兼容的發展環境﹔三是布局數據、模型、平台、硬件等全棧人工智能技術設施,構建完整的產業生態。
人工智能將對哪些領域快速賦能?不少投資者將目光投向生物醫療領域。
9月8日,第二十五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開幕。圖為海滄館智能機器狗現場獻技表演,吸引眾多客商駐足觀看。陳亞沙攝
與會嘉賓圍繞“投資未來健康”達成共識,認為人工智能、微生物組研究和跨界融合將成為產業發展的核心驅動力。
蘇州工業園區生物產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殷建國指出,中國生物醫藥產業正經歷從“跟跑”到“並跑”乃至“領跑”的深刻轉變,在全球創新藥研發格局中已成為一股舉足輕重的力量。
以蘇州工業園區為例,這裡匯聚了600多家生物科技公司,培育了27家上市公司。過去一年,中國藥品海外授權總額達到660億美元,其中三分之一源自蘇州,眾多創新成果被輝瑞、羅氏等國際巨頭認可和引進。
展望未來,殷建國強調,AI技術的融入正使藥物研發從單一手段走向綜合性的“組合療法”,細胞藥物、抗衰老、神經疾病及代謝性疾病等領域蘊含著很大的發展機遇。
9月8日下午,2025未來投資大會平行論壇之人工智能和未來智能社會投資。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從投資實踐來看,元禾辰坤主管合伙人徐清分享了其機構的布局策略:長期將20%-30%的資金配置於生命健康領域,重點看好中國創新藥、生物技術及醫療器械的未來發展。
徐清分析,中國創新藥產業已走出低谷,步入新的健康發展階段,形成了從早期研發、臨床試驗到商業化的良性循環體系。而中國在精密制造領域的強大實力,將為醫療器械產業打開廣闊市場空間。
在可持續發展議題中,未來能源投資被認為是最重要的方向之一。
“從鑽木取火到現代氫能,能源轉型並非新鮮事,但無論環境如何變化,有兩點始終不變:一是對能源安全性的核心要求,二是能源服務人類美好生活的根本訴求。”道達爾能源中國副總裁、中國歐盟商會能源工作組主席徐忠華的觀點,引發在場嘉賓共鳴。
徐忠華認為,能源轉型發展要因地制宜,比如在沙漠地區可以發展太陽能,但在熱帶雨林就不合適。從傳統能源到新能源的轉型,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發展機遇,它使能源從“天然資源”向“人力制造”深刻變革,而中國在制造業上一直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這也是中國為何能在新能源時代“異軍突起”的重要原因。未來,希望能找到一條在技術創新、商業模式、政策保障等多層面都可持續發展的“能源之路”。
這場聚焦未來的投資盛會,不僅搭建了“人工智能+”與資本市場深度對話的平台,更以前瞻視野為全球投資者提供了合作契機,為構建更高效、包容、可持續的未來投資生態系統注入了強勁動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