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海港,十年“蝶變”

山海相擁處,鷺鳥蹁躚時。
同安灣,國家級美麗海灣優秀案例,是2025年5月廈門市在福建省率先建成全域美麗海灣的生動注腳。在同安灣的碧波環抱中,有一座面積3.5平方公裡的丙洲島,是潮涌千年的海防要塞,也是民族英雄陳化成的故鄉。
此時的小漁村,正在以“產城人文”四位一體的姿態,躍升成為廈門環東海域文旅發展新地標,“環東之眼”“海上歌劇院”的霓虹將浸染漁港的桅杆燈影。
看著同安灣濱海旅游浪漫線這一圖景,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專職委員洪秀娟的思緒不禁回到了十年前。
初訪現場 法治與民生的艱難對話
2015年10月28日,廈門市同安區人民法院正開庭審理一起非法採礦案。被告人林某低垂著頭,旁聽席上,30余名村民直直地盯著審判台,空氣仿佛凝固了。
原來,2015年3月,林某購買採砂船並雇工在同安灣海域無証採砂,后被執法人員查獲。
經鑒定,林某非法採砂造成礦產資源破壞價值達12.16萬元。“周邊經常有採砂船在作業,我以為採砂是正當賺錢的路子。”最后陳述時,林某喑啞的聲音裡透著懊悔。
審判長洪秀娟宣布閉庭時,村民們一窩蜂地圍上來,將一份按滿紅手印的陳情狀遞到她手中。
“我們祖祖輩輩靠海吃海,配合政府安排退養上岸,現在又不讓採砂,叫我們怎麼活?”村民們異口同聲地問道。
環境資源保護的紅線不能逾越。受案后,洪秀娟第一時間踏上了林某所在的丙洲島,當時的場景令人不堪回首——灘涂干涸遍布裂紋,採砂船歪歪扭扭停泊在灘涂,幾個砂場像久久未愈的傷疤,在海岸邊顯得十分突兀。
“2006年環東海域綜合整治工作開啟,丙洲島上近萬畝土地、海上灘涂養殖和百余艘漁船均被退養。”鎮長向洪秀娟解釋,“受生活所迫和利益驅使,部分村民開始盜採倒賣海砂謀生。據統計,丙洲村現共有砂場45個、大小砂船60艘、裝載機250輛,總投資規模近6億元,還有約1億元砂款沒有收回,近半數家庭牽涉其中。”
洪秀娟意識到,嚴厲打擊海砂開採,砂場砂船停工,大部分村民將遭受巨大經濟損失,甚至會負債累累。生態法治意識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若丙洲島的問題不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便是空談。
於是,經過細致研判,在同安區委、區政府的領導下,一份特殊的報告送至廈門市政府,報告建議由相關部門審批、指定採砂點,設置2至3年過渡期,使丙洲砂場、砂船消化欠款,回收外債,也滿足新城開發建設需要。同時將採砂船改造為清淤船,疏浚航道、改善同安灣海域生態並給予適當補償。
同安區人民法院加強以案釋法,宣傳環保法律法規,普及大規模、無節制開採海砂的嚴重后果,逐步培育、凝聚起村民們保護海洋生態的共識。
慢慢地,砂場有序清退,盜採海砂案件大幅減少,丙洲島附近海域魚類資源也逐漸豐富。
兩上海島 國徽下的法治公開課
“漁村庭審,太贊了,法律就在身邊!”“非法電魚,破壞環境,該罰!”“法院做得對,他破壞的就該讓他自己修復……”2019年12月2日,一場庭審正在通過網易平台進行直播,吸引了52萬網友在線觀看並紛紛留言。
這是一起非法捕撈水產品案。2019年7月14日,在禁漁期,丙洲村村民陳某實施了電魚行為,被漁政支隊查獲。
之后,該案由福建省第一家集中管轄涉生態案件的同安區人民法院行政與生態環境審判庭審理,洪秀娟時任該庭庭長。
法院發現,包括陳某在內的許多村民雖然知道電魚違法,但不知道是犯罪,這樣的心理可能導致他們再次觸犯刑法,危害海洋生態。
洪秀娟當即決定把庭審地點搬到丙洲村,希望以“身邊人”“身邊事”,給更多的村民、漁民以警示和教育,達到“審理一件,示范一片”的社會效果。
於是,法官和書記員背著國徽來到了丙洲村公開審理此案並當庭宣判——“被告人陳某犯非法捕撈水產品罪,判處罰金人民幣2000元,作案工具予以沒收”。
這場特殊的庭審,邀請了區人大代表、村民群眾等40余人旁聽。陳某現身說法,告訴街坊鄰居在禁漁期使用禁用工具捕魚會給海洋底棲環境造成不可逆轉的傷害,終將受到法律懲罰。
為避免因生態修復時間長,當事人在訴訟階段才啟動生態修復來不及而影響量刑,洪秀娟以問題為導向,倡導並推動國土、環保、公安、檢察等8個行政、司法機關共同建立“1+N”生態司法立體聯動機制,聯合有關部門將生態修復工作前移,要求在偵查、起訴階段便告知、引導當事人盡早履行生態修復責任,極大程度上增強了生態修復效果。
三顧丙洲 舢板載起的共生夢
2024年,在世界環境日到來之際,同安區人民法院聯合相關部門開展增殖放流活動,11起案件被告人自願繳交的生態修復保証金購買的23萬尾黃鰭鯛魚苗在充氧水箱中泛著銀光。洪秀娟第三次來到丙洲島。
漁民們早早候在碼頭。“法官,用我家的船吧!”“我家這條大一點,載得多……”十余名漁民紛紛表示願意無償出借舢板,還主動要求參與魚苗投放。
洪秀娟和書記員乘上了漁民老陳的舢板。這條舢板,九年前還曾用來運輸採砂船零配件,如今滿載著即將回歸大海的黃鰭鯛魚苗,慢慢駛離岸邊。
老陳在船沿架起簡易導流板,手法嫻熟地引導魚苗入水。不一會兒,數以萬計的魚苗順著水流躍入大海。“這些魚苗大概一年就能形成魚汛了。”他仿佛看到了不遠的將來。
返航時,洪秀娟詢問老陳,漁民們怎麼度過休漁期。“現在游客多了起來,很多人家裡開了大排檔,忙得嘞!”
據老陳介紹,村裡還組織青壯年成立了一支海上巡邏隊,休漁期輪班環島巡邏,平時則參與離岸垃圾清理。“以前不理解為什麼設休漁期、限制採砂,后來才知道這不是在斷我們的生路,而是在給子孫后代留后路。保護環境真的能換來好日子!”
洪秀娟不禁感慨道:“他們現在守護這片海的樣子,比當年的判決書更有力量。”
近年來,環境保護、生態修復的“丙洲經驗”也在不斷迭代。特別針對海洋生態修復難題,同安區人民法院不斷創新生態修復模式,繼增殖放流、無害化處理、繳交生態修復金、水生態保護巡查督導后,又積極探索生態技術調查官制度,建立“雲上珊瑚園”生物多樣性司法保護示范點,海洋生態保護法治宣傳力度成效顯著。
為助力“雙碳”目標,該院成立全國首個生態司法公益碳賬戶,打造了首個海洋碳匯交易平台,建立起“生態司法+碳匯交易”機制,累計引導被告人購買海洋碳匯、紅樹林濕地碳匯項目等近十一萬噸,為美麗海灣建設注入新動能。
十年生態變遷、十年產城融合、十年司法深耕,從砂石轟鳴到魚躍鷺翔,法院見証了丙洲島綠色重生的嬗變歷程。在這條綠色發展的道路上,人民法院與人民群眾攜手同行的腳步,必將越走越堅定,越走越寬廣。(安海濤 林思婕)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