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岩城市更新跑出“加速度”

從指揮平台的智慧賦能到老舊小區的華麗蛻變,從口袋公園的詩意棲居到老街區老廠房的文化重生......龍岩這座浸潤紅色基因、坐擁綠水青山的城市,正以繡花功夫編織“城市更新,讓生活更美好”的錦繡畫卷。
智網統管賦能增效 城市管理能級躍升
9月3日,在龍岩中心城區曹溪北路上,採集員林幼梅駕駛著一輛搭載智能採集設備的二輪車正沿街巡查。9時46分,攝像頭捕捉到路邊有一處店外經營,這一畫面自動上傳至車載項目視頻分析平台系統,龍岩市城市管理監控指揮中心工作人員立即審核,即刻生成案件上報。
立案后,人工智能大模型根據往期歷史案件派單情況進行精准計算,隨即匹配派單給曹溪大隊。單位收到案件后,立即作出響應,安排執法人員趕赴現場處理。10時24分完成結案,從發現問題到處置完成,僅用時38分鐘。如此高效的處置,當然離不開龍岩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這個“智慧大腦”的加持。
“這裡就是城市管理的‘最強大腦’,它精准記錄分析從前端巡查到后期處置的整個過程。”在龍岩市城市管理監控指揮中心平台大廳,記者看到大屏幕實時顯示市區各條道路、沿街門店等關鍵位置監控畫面,以及二輪車車載採集系統實時上傳的巡查數據。通過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龍岩“一網統管”的城市治理新格局已然形成,城市管理從“經驗判斷”邁向“數據決策”。
“這些智慧二輪車就是城市管理的移動哨兵。”龍岩市城市管理監控指揮中心江烜指著屏幕上實時跳動的巡查數據介紹。目前,龍岩中心城區已投入4台智能二輪車,主要在蓮西路、工業路、解放路等63條城市主次干道巡查。採集范圍覆蓋中心城區42平方公裡,採集分析包含店外經營、亂堆物堆料等42類城市管理事件部件。
近年來,龍岩秉持精細化管理理念,投入1600萬元,高標准建設集管理體系、數據體系、應用體系、基礎環境於一體的龍岩市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讓物聯網、大數據更好融入城市肌理。平台不僅整合了數字城管、戶外廣告管理、智慧物業等現有系統,還新建了智慧市政、共享單車監管等特色應用場景,涉及園林綠化、市政施工、環衛保潔等相關城市管理業務,形成覆蓋包括指揮協調、行業應用、運行監測、綜合評價等11個功能模塊的城市運行管理的“中樞大腦”。2025年以來,平台共受理城市管理事部件案件64280件,處置64176件,結案64176件,結案率達99.83%。
早期建成的城市公園,受限於當時的技術條件,智慧化設備匱乏,存在諸多監控盲區。平台建成后,新建142路監控攝像頭及廣播設備,覆蓋蓮花山公園、登高山公園、中山公園等建成時間較長的城市公園的各個出入口、主要景點以及人流密集區域等處,實現全方位實時監控。借助平台“最強大腦”,管理人員隻需通過手機就能隨時隨地發現園林管護、設施設備損壞等情況。養護人員可即刻收到系統推送的任務提醒,獲取問題詳情,第一時間趕赴現場進行處置並反饋。從任務生成到處置完成,每一個環節都清晰可見。平台建立至今,已處置園林綠化問題2796件。
再有,如何用好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台,利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為防災減災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這是檢驗城市管理水平的“試金石”。龍岩不放過任何一個隱患點,包括平日看似不起眼的井蓋。通過新增安裝379個智慧井蓋及978個物聯網傳感器,24小時實時檢測井蓋狀態,發現位移、傾斜、異響等異常情況,平台會自動生成預警信息,及時推送相關部門進行風險研判處置,提高城市安全運行處置質效。今年5月汛期以來,產生井蓋預警5613次,其中水位溢出告警2596次,修復各類問題井蓋206個。
停車難一度成為困擾城市發展的頑疾之一。“城發停車”平台的智慧泊位,讓市民通過手機就能實現“車位導航—無感支付—錯峰共享”,市民隻需打開手機,就能實時查看周邊可用車位,一鍵導航直達﹔離場時系統自動識別車牌,實現無感支付,徹底告別排隊繳費的繁瑣,曾經令人頭疼的“停車難”變成了指尖上的便捷體驗。
龍岩在運用數字場景服務城市發展方面還遠不止這些。“我們在龍津湖公園內部以及周邊的市政道路上,投放了一批自研自產的電動化和智能化的環衛新裝備。”福龍馬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介紹。據了解,其中投放的L4級無人清掃機器人SD15充電一次可工作8小時,1小時可清掃6000平方米以上。相比傳統模式,運營效率提高約80%,運營成本降低約50%。
舊區煥新綠園織錦 民生幸福觸手可及
“以前電動車充電真的是個麻煩事,小區改造之后新增了集中充電棚,安全又方便!”新羅區人保花園小區的李女士下班回到家,再也不用苦惱電動車充電“無門”了。
新羅區寶泰小區是較早享受改造利好的老舊小區之一。走進小區,可以看到整齊劃一的停車位、嶄新的路燈,還精心打造了一條極具特色的文化長廊。盧女士在此生活了20多年,感慨地說道:“以前,小區外牆瓷磚脫落、大門鏽跡斑斑,電線更像是蜘蛛網隨處可見,現在真的是發生了‘大變樣’......”
無獨有偶。東景園小區也實現了脫胎換骨的改造:消防管網換新讓“生命通道”暢通無阻,雨污分流工程解決了逢雨必澇的頑疾,高清攝像頭織就的“智慧安防網”讓居民安枕無憂。
改造不止於硬件。省三建三處小區新增黨群服務站,黨員與居民共商共治,破損溝蓋板修繕、136盞路燈點亮夜路,曾經的“老破舊”變身“和美家園”。
近年來,龍岩將老舊小區改造列為民生頭等大事,通過“先民生后提升、先地下后地上、先功能后景觀”的原則,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對小區進行系統“升級”,有效解決充電樁短缺、管網老化、雨污混流、建筑物破損等痛點堵點。2024年,全市改造老舊小區72個,惠及居民6115戶,真正讓小區“面子”更靚,“裡子”更實。
近日,新羅區曹溪街道組織設計單位對天馬山庄、廈鑫瑞錦和閩苑南校小區依次走訪,就小區改造設計工作與社區干部、居民代表、物業公司進行現場交流,並認真查看基礎設施現狀情況、耐心傾聽居民訴求、詳細記錄調查資料,確保改造工作順民心、合民意,真正把好事辦好、實事辦實。據了解,2025年龍岩全市計劃改造提升45個城鎮老舊小區,惠及新羅區20個、永定區5個、長汀縣15個以及漳平市5個小區居民。
老舊小區改造煥新城市肌理,讓市民真切觸摸到“幸福質感”,口袋公園的建設則以方寸之美,收獲市民的無數點贊。
在龍鋼社區口袋公園,原先收儲閑置的邊角地,已建成自然而富有野趣的花溪﹔居民開荒的菜地,早已種上了朱槿、三角梅、藍花楹等花木,眼前一片花紅葉綠。看到藏污納垢的閑置地“蝶變”成家門口的美麗公園,居民邱先生動情地說:“變化太大了!以前這裡就是個衛生死角,臟亂差,現在這裡建成了公園,四季有花,真是散步的好去處。”
曾經雜草叢生的閩西交易城河畔,如今“煥新”成400米長的海綿步道和3900平方米的石橋頭海綿口袋公園。公園兼顧運動健身、兒童游樂、社交互動等諸多功能,將海綿理念貫穿改造全程,成為龍岩“見縫插綠”的生動注腳。
再有這些“小而美”的空間充滿巧思:龍津河北岸的串珠公園以蜿蜒步道串聯濱水景觀﹔中央蘇區金融街的六角亭公園融合紅色記憶......“一園一主題”的設計,讓市民“推窗見綠,出門入園”,轉角遇見詩意。
近年來,龍岩本著“見縫插綠、方便居民”的原則,巧用閑置地、邊角地、廢棄地、裸露土地等城市“邊角料”,因地制宜進行微更新、微改造,將藏在城區道路節點、小區周邊、街角等閑置空間,通過栽種花草綠植、增加全民健身設施等,打造成一批功能多樣、特色鮮明的口袋公園,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空間,更好滿足居民休閑、游憩、社交、運動等多方面需求。2021年以來,龍岩已建成口袋公園139個,總面積約37.7公頃,總投資約2.3億元。
“這裡的口袋公園建好后,我每天都有來這裡散步,鍛煉身體,感覺幸福真的觸手可及。”口袋公園常客王先生如是說。公園雖然面積不大,但大部分緊鄰居住小區,成為城市開放空間中使用頻率最高的區域之一,也是社區居民的“后花園”。部分公園還配備了適兒化設施,成為孩子們家門口的“自然課堂”。
從“雜草叢生”到“推窗見綠”,從“荒廢閑置”到“出門見園”。一批批“小而美”“小而精”的口袋公園持續“上新”,裝點城市街景,串成城市“綠肺”,繪就成一幅幅綠色美麗的城市畫卷。
老街蝶變舊廠重生 文化地標煥彩出圈
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而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城市記憶的“活容器”,其保護傳承與改造提升無疑是文化賦能城市更新的關鍵落筆。
長汀縣水東街歷史文化街區,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四大歷史文化街區之一,也是“紅色小上海”的核心街區,在城市更新中秉持“修舊如舊”原則,保留老建筑的原有風貌,讓原住民繼續生活在這裡,保留超75%的老業態,啟用老工匠進行修繕工作,留住了街區的“煙火氣”。同時,將其打造成特色步行街,推動從單一美食、購物業態向融合藝術、文創、文博、旅游、演藝的多業態模式轉變,使這條歷史老街在城市更新中重新煥發新機,成為人們休閑、旅游的熱門之地。今年“五一”假期,客家非遺國風服飾T台秀、“非遺大舞台·五一嗨起來”等重磅活動盛情迎接游客,更有全國首例千台無人機客家非遺燒火龍震撼上演,長汀這座古城一次次火爆“出圈”。據了解,長汀縣“五一”假期共接待游客53.43萬人次,同比增長17.95%﹔實現旅游收入44856萬元,同比增長17.64%。
連城四角井文化會客廳暑期也是火爆出圈。姑田大龍氣勢“出游”,夏夜煙火秀激情點燃,十番音樂、打鐵花等非遺展演輪番上陣......匠心演繹“非遺奇妙夜”文化盛典,讓游客和市民在傳統與現代的碰撞中觸摸歷史溫度,共赴一場別開生面的暑期文化之旅。“第一次來到連城,非遺巡游仿佛從畫卷中走出來的,既震撼又精彩!”來自泉州的游客李女士感嘆道。
連城四角井文化會客廳作為連城縣城區僅存成片的古街區,包含水南和吳家巷兩個省級歷史文化街區。這裡保留著宋代古廊橋、古驛道、元代古城牆以及眾多明清特色古建筑和民國時期宗祠民居建筑,街巷肌理保存完整,水系通連,形成了“四街十三巷,巷巷通曲水”的街區特色。街區內居民生活保留中原古語方言、客家風俗,人文歷史底蘊深厚。自2020年起,投資約10億元對其進行保護傳承與改造提升,完善旅游城市配套,改善老舊城區環境,提升城市整體形象,讓古老的街區在城市更新中煥發新魅力。
夜幕降臨,中央蘇區金融街的龍岩採茶燈表演,贏得圍觀群眾連連鼓掌﹔一河之隔的非遺主題街人聲鼎沸,非遺文創精巧別致,沿河市集煙火升騰......
紅色金融文化,是中央蘇區金融街有別於其他歷史文化街區的重要文化標識。新羅區在城市更新過程中,注重對閩西工農銀行舊址、閩西蘇維埃政府舊址、毛澤東舊居等多處紅色舊址、紀念建筑,加以改造提升、串點成線,同時對龍岩中心城區僅有的一條具有傳統特色的南門頭老街進行整體性修復,既以敬畏之心守護建筑風貌的原真性、歷史文脈的延續性,也以創新之姿推動功能業態的迭代升級,通過“微改造”激活空間活力。隔河相望的非遺主題街業已熱鬧開街,與金融街構成了集文化展示、建筑創新、文創聚集、夜間經濟凸顯的綜合性歷史文化街區,更好賦予老街新的城市空間功能。
更新改造工業遺址,是城市發展的必然選擇,也是對文化的尊重與傳承。得益於城市更新的東風,位於新羅區果園新村89號的針織廠廠區,“搖身”變為文化創意“拉滿”的89文創園。園區改造基於原有建筑肌理和結構特征,在最大程度利用舊廠房建筑、保留其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將工業遺產沉澱保護與文化創意相結合,打造歷史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的文創園區,吸引了眾多創意工作室、藝術展覽慕名而來,成為年輕人喜愛的文化聚集地。在這裡,老舊的空間被賦予新的功能和意義,傳統與現代、藝術與生活相互交融,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編輯手記
從龍岩城市更新的舉措和成效中,我們可以發現,其突出特點是關注“小切口”、服務“大民生”,真正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應”。城市更新,不是為新而新,而是既要面子,更要裡子,是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資源讓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群眾生活更為舒適和便利,同時,讓城市的歷史文化特質更加彰顯,群眾精神更為充實和愉悅。說到底,城市更新的根本目的,就是順應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通訊員 張秀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