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調查研究 推動高質量思政育人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和作風。重視調查研究、善用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各個歷史時期始終做好工作的重要傳家寶。在思政教育中,調查研究是連接理論與實踐、增強教育針對性和實效性的重要工具。思政教育開展好調查研究是踐行“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的方法論,通過調研貼近師生真實思想,用客觀依據破除主觀臆斷,以實踐檢驗教育成效,才能讓思政教育真正“活起來”“實起來”“強起來”。
調查研究是中國共產黨的優良傳統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調查研究作為“關系黨和人民事業得失成敗的大問題”,並把調查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貫徹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全過程。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的《十八屆中央政治局關於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定》,第一條就是要改進調查研究,指出到基層調研要“深入了解真實情況,總結經驗、研究問題、解決困難、指導工作,向群眾學習、向實踐學習”。調查研究作為中國共產黨一以貫之的優良傳統,有著深厚的理論依據和實踐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治國理政的科學方法和經驗總結,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辯証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調查研究的哲學支撐。實踐性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區別於其他理論的顯著特征。調查研究作為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獲取直接經驗、突破主觀偏見的根本途徑,集中體現辯証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作為先進的馬克思主義政黨,中國共產黨不僅在調查研究實踐上積累了寶貴經驗,而且上升成系統的認識,形成了關於調查研究的理論體系、制度體系和方法體系。
求真唯實是調查研究的內在要求。調查研究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中華傳統文化中就蘊含著豐富的調查研究與實踐思想。西周的“採風”就是一種制度化的調查研究。《禮經·大學》提出“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致知”,強調通過觀察事物本質獲取知識。調查研究也是馬克思主義政黨極其寶貴的精神財富,是共產黨人落實好群眾路線的重要方法。1941年,中共中央發出《關於調查研究的決定》和《關於實施調查研究的決定》,設立中央調查研究局,調查研究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制度被確立起來。2023年3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於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強調通過調查研究,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有針對性地採取措施加以解決,推動各項工作不斷向前發展。
緊跟時代是調查研究的應有之義。調查研究對當前社會特征、技術變革、文化變遷和矛盾變化的敏銳回應彰顯了調查研究的鮮活時代特征。數字技術飛速發展下,“虛擬—現實”相交融的社會化過程極大程度地改變著人與人以及個體的情感與理性等諸多關系。回應技術革命挑戰、追蹤社會心態變遷等議題,需要多學科、多維度交叉研究視角。社會治理的精細化要求數據支撐更精准、響應行動更快速,也為調查研究提出新要求。調查研究的方法與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迭代升級。比如,數據採集方式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輿情抓取,結合大數據分析網絡行為,可更精准捕捉思想動態。AI輔助分析顯著提升調研效率、深度和自動化水平。人工智能可輔助識別個體情緒,AI算法能優化抽樣代表性,破解調查樣本偏差,避免“平均數陷阱”。“數字孿生”模型,全國性、長周期的動態監測平台等,整合利用多源數據,促進問題預警、趨勢研判與干預模擬。
調查研究是提升思政引領力的有力抓手
調查研究賦能思政教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調查研究是思政工作從經驗決策到問題導向轉變的有效載體之一。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開展,善用調查研究,了解掌握學生的真實情況,發現學生的思想困惑、現實期盼,才能增強思政教育科學性、實踐性、共情性,不斷提升學生的獲得感和認同感。
善用調查研究增強思政教育科學性。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教育的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深刻的變化。當前,教育已經進入改變底層邏輯、重塑教育生態,資源共創分享、消弭數字鴻溝,素質能力重構、促進全面發展,全球開放合作、推動文明互鑒的智能時代。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背景下,教育思維從單一線性思維向協同化、數字化轉型,思政教育正從單向灌輸轉向多元協同,從理論說教向實踐浸潤,從學科割裂向跨界融合轉變,並且深刻推動育人模式、管理體制、保障機制深層變革。數智技術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教育模式,也為思政教育提供了無限可能,迫切需要構建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思政教育生態。學生群體的思想動態、價值觀沖突具有隱蔽性和流變性,僅靠經驗判斷容易失真。通過系統化、常態化的調查研究,思政教育才能敏銳捕捉新現象,深入關注育人根本、目標定位和獨特要求,動態調整優化育人模式路徑,實現從被動應對向主動引領的深層轉型。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的客觀態度,為育人生態注入務實、創新的基因,通過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裡、由淺入深,真正掌握實情,有的放矢抓工作,在不斷提升規范化與科學化過程中,為培養時代新人發揮更大作用。
善用調查研究增強思政教育實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並促使其自主地接受這種影響,從而形成符合一定社會一定階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思政教育是實踐性極強的育人活動,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更是一種價值觀、行為塑造和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的過程。青年學生的身心和認知在好奇和探索中不斷發展。調研過程本身也是重要的教育載體之一,通過鮮活的調查案例、親身的調研經歷、深入的研究分析,實現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升思政育人效果。對思政工作者而言,調查研究是校准育人方向的導航儀,也是探測思想病灶的聽診器。當前思政教育協同育人尚需增強,實踐教學模式仍需創新,資源支撐配套有待完善,“識別—匹配—反饋—優化”的育人閉環機制有待優化。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的調查研究,推進思政育人從分散化、淺層化向有組織育人實踐的決策、布局和評估轉化,促使實踐性貫穿人才培養全過程,融入思想理論教育教學各層面,達成立德樹人的根本目標。
善用調查研究增強思政教育共情性。調查研究始終以“為人民服務”為根本宗旨,是保持同人民群眾血肉聯系,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有效途徑。情感是思想和行為的中介,而增進共情共鳴是理解人的思想與心理的前提基礎。在思政育人過程中,往往因教育者單向傳播引發話語失衡,缺乏對青年學生的心理關懷等造成情感聯結“虛浮化”,出現知行不一、知而不行、形式主義等問題。通過調查研究,把握思政教育主體間的交互關系、分析思想與行為的變化規律,加強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深度互動交流。設身處地、換位思考,通過關注每一門課程、每一項活動、每一個載體,找准情感的“觸發點”、思想的“共鳴點”,與學生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以共情力緩沖負向情緒的反作用力,在增強思政育人黏性的同時,更有效地為學生注入由知到行的心理動力。借助大數據平台預警群體性情緒波動,提前介入疏導,避免“一刀切”式灌輸,實現教育“入腦入心”。
以調研成效提升思政教育實效
將調查研究融入思想政治工作,是時代發展對高校思政思想政治工作的現實要求、學生成長成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揚黨的光榮傳統的內在要求。高校要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抓准立德樹人的關鍵環節,將思政教育與現實緊密結合,與學生實際需求相結合,形成以調查研究融入思政教育的育人新格局。
善抓典型找准真問題。對思政工作者而言,一個個現實問題的有效解決,是密切學生聯系、走進學生內心的重要一步。這其中,把握當代青年學生普遍特征基礎上,結合學校實際,識別真問題、剔除假問題顯得尤為重要。談心談話、行為觀察、實例分析等,都是了解學生動態情況、思想困惑及成長需求的有效方式。以談心談話為例,談心談話不是一時興起的閑聊,而是在掌握一定信息基礎上有目的、有計劃、有准備的活動,也是進行中有調整、有延展、有深入的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前期調研和信息掌握是談心談話達到預期成效的基礎。這種有備而來既體現在對當代青年共性特征的把握、思政工作者自身素養技巧的儲備,也體現在對學生情況的提前了解。了解學生的成長經歷,“因人而異”找准學生的困惑需求,觸摸學生的心靈溫度,讓學生真心感到自己被看到、理解。做好持續追蹤和定期反饋也是高質量談心談話的重要一環。對談話中學生所談所講的事實、信息、情感、行為、反應等進行分析綜合。建立台賬、長期引導、持續關注,通過建立反饋機制持續優化思政教育。
把握規律凝練真方法。作為謀事之基和成事之道,調查研究不是抽象的調查和盲目的研究,用好用活調查研究的辯証思維方法,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質和規律,提升工作實效。思想政治工作千頭萬緒、千變萬化,我們既要有一葉知秋的敏銳,也要有窺斑見豹的視野,以小見大、點面結合,做好事關全局的戰略性調研、破解復雜難題的對策性調研、著眼時代前沿的前瞻性調研、重大工作項目的跟蹤性調研、典型案例的解剖式調研。深刻研究思政教育與學生全面發展的內在關聯,從事物同質性部分中找到可推廣、可復制的解決辦法,從異質性部分中探索針對性、差異化的解決舉措。通過把零散的認識系統化,把粗淺的認識深刻化,將感性認識上升為理性認識,在學生工作經驗積累中探索學生成長規律和思想政治教育規律,總結形成獨具特色的育人方法和載體,不斷開拓思政育人工作的創新力。以工科為例,與其他學科相比,與社會產業發展和技術變革更加緊密相融。工科的應用性、實踐性、交叉性等特征,要求注重理性思維、工匠精神、創新精神及團隊協作能力、跨學科學習能力培養。要堅持把卓越工程師育人理念融入思政教育,錨定“教育—科技—產業—人才”協同發展目標,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資源“雙循環”、校地聯動“雙服務”,在有組織科研、有組織科研攻關中實現思政育人,通過一體化設計、聯動性增效,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的有效銜接。將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職業道德和行為規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民族復興的理想和責任,分層次、有計劃、潛移默化地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
注重轉化形成真成效。育人工作是一項系統性工程,涉及思想引領、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等各環節,要推動思政育人系統化、以體系強效果,著力推動育人載體精品化、以精品提質量。當前,全黨上下正在開展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對思政工作者而言,要始終以尊重客觀實際、尊重人的個性化發展為前提,持續用好深學習、實調研、抓落實工作方法,防止調查多研究少、情況多分析少等問題,通過引領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帶動黨風、學風、校風建設,反哺社會整體風氣的優化。突出推動思政育人過程中理論知識的深度轉化與有效遷移,將其精准對接並靈活運用到社會大課堂的實踐場景之中,將新時代偉大變革的成功案例及其蘊含的道理學理哲理融入思政教育,讓思政教育從懸浮的“空中樓閣”,變成滋養師生精神成長的“生命土壤”。進一步拓展調查研究活動形式和載體,以“黨建+調查研究”“思政+調查研究”打造育人品牌建設,著力在機制方法、內容特色和管理上下功夫。加強思政教育研究,推動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把提升理論水平和增強實踐能力結合起來,讓思政工作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扎根火熱的生產生活實踐。(作者系廈門大學能源學院黨委副書記)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