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雲霄:傳承紅色基因,為推進現代化建設注入精神動力

烏山紅旗岩。謝勤杰攝
大型潮劇現代戲《烏山魂》排演現場。戴園笙攝
雲霄黨員干部到閩南游擊隊之家重溫入黨誓詞。和平鄉供圖
雲霄烏山,巍峨聳立,風景旖旎。這裡是中國紅色革命的重要根據地之一,是閩南革命的搖籃,險峻峰巒間遍布戰斗英雄的足跡。80年光陰流轉,歷史硝煙散盡,但紅色“烏山魂”卻早已融入雲霄的城市血脈,成為激勵一代又一代雲霄人奮勇向前的精神源泉。
烏山腹地紅旗展
翻開歷史畫卷,紅色烏山在其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32年4月,毛澤東同志率領中央紅軍攻克漳州,為閩南建立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奠定了基礎。同年5月,在中央紅軍的帶動下,中共漳州中心縣委、閩南革命委員會和中國工農紅軍閩南獨立第三團成立。1933年,紅三團分三路跳出外線作戰,到閩南各地活動。
1935年秋,紅三團六連指導員盧勝率部來到烏山,奉命開辟烏山革命根據地。同年10月,紅三團盧勝的部隊和潮澄饒紅軍、饒和埔詔游擊隊在雲霄常山月眉池村勝利會師,迅速開辟了以雲霄水晶坪、半嶺,詔安北蔗、公田為中心的縱橫百余裡的烏山革命根據地。1938年1月,200多名飽經磨難的烏山游擊健兒被編入新四軍第二支隊,在盧勝的帶領下,奔赴蘇皖抗日前線,匯入抗日戰爭的洪流之中。
“抗戰歲月艱苦卓絕,雲霄雖非抗日前線,但國難當頭,雲霄人民尤其是烏山人民,踴躍報名參軍,義無反顧地奔赴抗日前線,喋血沙場、奮勇殺敵,以血肉之軀筑起拯救民族危亡、捍衛民族尊嚴的鋼鐵長城。步入新時代,雲霄干部群眾始終銘記歷史,傳承英烈遺志,賡續紅色基因,為譜寫富美新雲霄現代化建設新篇章不懈奮斗。”雲霄縣委黨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級主任科員、黨史顧問方志南說道。
紅色景區引客來
訪紅色熱土,聆聽歷史的回響﹔攀雋秀烏山,觸摸山河脈動。烏山,這座見証了無數英勇斗爭的山峰,不僅以其壯美的自然風光吸引著人們,更因那段崢嶸歷史而令人敬仰。
近年來,雲霄縣始終高度重視烏山景區建設,持續加大投入力度,用於烏山道路拓寬改造、登山基礎設施建設、閩南烏山老游擊隊員之家修繕、旅游服務設施提升以及沿途生態旅游景點打造等,更好地保護和利用革命歷史文化遺產,為旅游者提供更加豐富的旅游產品和服務,促進老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地發展。
尤其是去年以來,雲霄縣和平鄉主動作為、積極謀劃,實施計劃總投資1200萬元的紅色烏山景區建設工程,通過新建一批旅游打卡點,推出更具引流性的景區表達形式和更具體驗性的場景教育形式,把紅色烏山打造成了更具吸引力、傳播力和新時代性的紅色教育景區。
在做好旅游服務配套設施改造提升的同時,和平鄉還立足北部生態涵養片功能定位,以申報省級全域生態旅游小鎮為契機,全域推進人居環境整治,全面挖掘整合本土紅色故事、自然生態和人文歷史資源,採用“黨建+生態鄉村游”發展模式,重點培育打造了內洞、棪樹等一批樣板示范村,並加速推進年度計劃總投資2160萬元的16個鄉村振興項目,加快推動“串點連線成片”線路建設,全力擦亮生態旅游名片。據不完全統計,和平鄉去年累計接待游客96.9萬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600萬元。
此外,雲霄縣還結合“四好農村路”建設,打造全國美麗公路X522建火線,讓這條聯通縣域西部與詔安及粵東地區的交通“大動脈”,巧妙地串聯起烏山紅色旅游、鄉村生態游與現代農業特色觀光,讓越來越多人循著寬闊大道走進深山,探尋紅色足跡、領略烏山之美。如今,X522建火線沿線共設有公路驛站及3處休息區、6處觀景平台、12間民宿和1座觀光廊橋和一條長達6.5公裡的木棧漫道,成為助力雲霄“土特產”出山的“快車道”、帶動老區全面振興的“金紐帶”。
黨員干部續薪火
新時代昂首闊步再出發,烏山腳下的和平鄉黨員干部們圍繞縣委中心工作,認真踐行“四下基層、五記五答”工作制度,創新開展“和萬家、平萬難、村村辦實事”活動,解讀浸透歷史溫度的“紅色密碼”,續寫愛民為民的“初心答卷”。
和萬家,踏崢嶸路,傳薪火情。和平鄉傳承烏山紅色基因,發揚革命年代“一根扁擔挑糧問苦”的作風,興起“和萬家”大走訪。廣大黨員干部身帶“隨訪筆記”,腳踩紅軍路、本記百家難,通過村民代表大會、小板凳會議等形式收集民生“微心願”,用心用情辦好群眾“急難愁盼”事。至目前,全鄉共梳理出9張民生清單、196個民生難題,並對症下藥、精准謀劃,累計策劃生成計劃總投資3197萬元的55個村級實事項目,切實將“腳底沾泥”的調研成果轉化為為民謀福的實績實效,讓一張張“民生清單”變成群眾的“幸福清單”。
平萬難,秉初心炬,耀時代途。面對高質量發展路上的“硬骨頭”,和平鄉堅持向烏山革命英雄事跡借智慧、找解法,持續強化“平萬難”攻堅力度。為推動枇杷產業轉型升級,和平鄉依托省級枇杷科技小院深化產學研融合,並借助電商直播促“金丸子”線上熱銷﹔為補齊農村養老服務短板,和平鄉組建黨員志願隊結對孤寡老人,整合紅色資源建設長者食堂,以熱湯熱飯托起孤老幸福﹔為繁榮革命老區村文旅產業,和平鄉大力推進烏山紅色景區改造提升項目(二期)建設,串聯棪樹枇杷園、內洞溪澗瀑布、中共閩南地委舊址,聯動千畝枇杷園、內洞水系美景開發紅色研學路線,使舊址保護與鄉村旅游共融,讓文化血脈化作富民動能。
村村辦實事,染青山色,踐初心紅。和平鄉以“村村有擔當、事事惠民生”的擔當,將“辦實事”的實踐步伐刻印在鄉村振興之路上。回望紅軍革命來時路,沿途千畝枇杷園已綴滿科技助農的碩果,電商訂單如春潮翻涌,直播間裡的“枇杷姐姐”將山間鮮果送往全國各地,2500余戶果農從“靠天吃飯”轉向“憑技增收”﹔走進上坂村長者食堂,炊煙與革命歌謠一同升騰,村內60余名孤寡老人惠享營養午餐,眼角的皺紋綻成了幸福的花﹔沿著烏山革命紀念館的足跡,昔日的紅軍聯絡點變身文農旅綜合體,吸引五湖四海的人流紛至沓來。 (郭揚 林釅 吳美嫻 郭妤涵)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