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農機裝備的創新創業大賽,為何落地福建建寧?

人民網福州9月16日電 (林銘賢)近年來,我國農機制造水平穩步提升,農業生產已從主要依靠人力畜力轉向主要依靠機械動力。然而,我國南方丘陵山地廣布,農業業態多樣,適用型智能農林機械裝備需求大、潛力強,但尚缺乏規模化、專業化的農林機械制造產業布局。
這一“供需錯配”的困局如何破解?即將在福建省三明市建寧縣舉辦的一場智能農林機械裝備創新創業大賽或能給出“解題”思路。
新聞發布會現場。實習生 鄭舒塵攝
15日下午,福建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第一屆中國南方丘陵智能農林機械裝備創新創業大賽新聞發布會。會上,來自大賽主辦單位的中國農業機械化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胡樂鳴介紹了賽事有關情況。
據介紹,本次大賽聚焦丘陵智能農機裝備研發與應用、丘陵特色經濟作物機械化和丘陵農業設施與智能管理系統三大重點方向。賽事報名截止日期為9月20日,並分為初審和決賽兩個階段,其中,決賽將於10月中旬在福建省建寧縣舉行。
首屆賽事為何選擇落地福建建寧?這與當地深厚的農業基礎、扎實的產業底蘊以及優越的區位條件密不可分。
“建寧是全國雜交水稻制種大縣,制種面積輻射廣闊,還擁有數十萬畝竹林和果業基地,農業結構多元、機械化應用場景豐富,為智能農林機械裝備的示范驗証、成果推廣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發布會上,胡樂鳴介紹道,僅建寧本地制種業,每年外採農林機械設備量已達數千萬元規模,“我們期待通過‘以市場促投資、以場景促創新’,吸引更多科技企業與人才落地。”
與此同時,建寧具備良好的制造底蘊,現擁有多家農林機械制造企業,今年以來相關產值已超1.5億元﹔閩贛樞紐區位和國際陸港優勢可以保障物流暢通,園區現有存量用地和標准廠房資源充沛,具備快速承接項目落地和產能擴張的優越條件。
此外,從全省層面來看,福建農業機械化發展已打下堅實基礎,為賽事落地提供了“大環境”支撐。
會上披露,2024年福建全省主要糧油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76.1%,其中,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達83.1%﹔茶葉修剪、採收機械作業率超95%,初加工機械化率實現100%﹔工廠化生產的食用菌相關環節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也均超80%。
這一成果背后,是福建立足“八山一水一分田”的省情,推出的系列務實舉措:“十四五”期間省級以上財政累計安排10.7億元農機購置補貼,惠及17.9萬戶農戶、37.7萬台農機具﹔2024年老舊農機報廢量同比增長512%,今年以來,全省已受理報廢補貼申請764.2萬元,實現同比繼續增長﹔同時,投入超7700萬元支持78個農機研發項目,推動本土農機裝備走出福建、邁向國際。
據悉,為激勵優秀團隊與項目,此次大賽獎金總額32萬元,設置一、二、三等獎及優勝獎共20項。除獎金外,協會還將聯合各方為獲獎項目提供成果推介、產業對接、落地應用等支持,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和產業化。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