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八閩e評丨山海的“雙向奔赴”:福建區域協同發展新篇章

陳奕煒
2025年09月19日18:29 |
小字號

福建,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地理上的鮮明分野,造就了沿海地區的繁榮與山區腹地的靜謐。然而,山與海,從來不是彼此隔絕的孤島,而是一曲需要精心譜寫的協奏曲。新時代下,福建的“山海協作”工程早已超越了單向扶持的傳統模式,演變為一場深刻、全面、共贏的“雙向奔赴”。

這場奔赴,是產業的深度“牽手”。過去的協作,或許更多是沿海“輸血”山區﹔如今的協作,則是基於比較優勢的產業“換血”與“造血”。寧德時代的產業鏈,正沿著山路線向內陸延伸,帶動山區縣域配套產業崛起﹔武夷山的生態茶園,通過廈門、福州的港口與數字平台,香飄四海。這不再是簡單的“工廠搬遷”或“資金補助”,而是一種基於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的深度重構。沿海的技術、品牌、市場優勢,與山區的生態、資源、空間優勢精准耦合,催生出“1+1>2”的化學反應。這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產業生態,是山海協作最堅實的骨架。

這場奔赴,是人才與觀念的激蕩“交融”。發展的關鍵在人。當沿海的企業家帶著新理念、新技術走進山區,他們帶來的不僅是投資,更是市場意識與創新思維的火種。同時,越來越多在沿海打拼的山區青年選擇帶著經驗與資本返鄉創業,成為“新農人”“新匠人”,用現代化的方式喚醒沉睡的鄉土資源。更重要的是,這種人員流動是雙向的。山區的生態智慧、匠心精神,也為身處快節奏都市的沿海居民提供了心靈的滋養和文化的另一種可能。從“孔雀東南飛”到“春燕歸巢”,再到人才的雙向對流,這背后是區域認同感的增強,更是發展機會趨於均衡的最好証明。

這場奔赴,是民生福祉的全面“覆蓋”。“山海協作”的最終落腳點,是讓所有福建人民共享發展的紅利。教育協作,讓山區的孩子也能接觸到沿海名校的優質課程﹔醫療協作,讓偏遠地區的群眾也能享受到省級專家的遠程診療﹔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更是讓“山不再高、路不再遠”。當一條條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穿山越海,物理的距離被縮短,心理的隔閡也隨之消融。這種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山海協作”充滿溫度,使其不僅是一項經濟工程,更是一項凝聚人心的民生工程。

福建的“山海協作”早已迭代升級,它以產業為媒,以人才為核,以民生為本,繪就了一幅山海共榮、區域共進的壯麗畫卷。這不僅是福建破解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的智慧結晶,更是對“區域融合”發展理念的深刻踐行。在這場波瀾壯闊的“雙向奔赴”中,八閩大地的每一個角落,都將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與光彩,共同奏響新福建建設的時代最強音。(作者系廈門市公安局網安支隊職員)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