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當“巨型充電寶”撐起新電力革命

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
2025年09月20日09:10 | 來源:人民網
小字號

當前,全球能源格局正面臨深刻變革。

在“雙碳”戰略引領下,非化石能源逐步邁入主導的新階段,誰將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核心支撐?

9月17日,2025世界儲能大會在福建寧德召開,全球頂尖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探儲能產業在新歷史階段的發展路徑。

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上半年,我國新型儲能裝機規模約9500萬千瓦,“十四五”期間增長近30倍,相當於給新型電力系統配上了“巨型充電寶”,為能源轉型注入強勁動力。

2025世界儲能大會。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2025世界儲能大會。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儲能是能源開發利用與安全保障的關鍵技術,在解決能源波動性、保障電力系統穩定運行、促進可再生能源發展利用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具有廣闊市場前景和空間。”十三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信部原黨組副書記、副部長蘇波指出,希望加強統籌協調,把促進能源轉型與發展好、利用好儲能緊密結合起來,加快培育壯大新型儲能制造業,為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實現碳達峰碳中和提供堅實支撐。

作為全球領先的新能源創新科技公司,寧德時代2024年儲能電池出貨量110GWh,儲能客戶及合作方遍布全球,截至目前,儲能產品已在全球超過2000個項目中落地應用,覆蓋各類嚴苛環境和極限工況。

“中國目前擁有全球最完整、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儲能產業鏈﹔儲能電池和系統的出貨量分別佔全球市場的90%和70%以上。”寧德時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曾毓群說,今年初發布的《關於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發改價格〔2025〕136號文),標志著中國儲能產業已經進入了全球市場化的新階段。

“‘十五五’期間,能源電力發展將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風光新能源將成為裝機增量主體,到2030年,新能源裝機規模將達到28億—30億千瓦。”電力規劃總院有限公司黨委書記、總經理胡明預測。

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截至去年底,國內非化石能源消費佔比為19.8%。胡明同時指出,“十五五”是構建新型電力系統的加速期。能源電力發展將呈現出新的發展特征,新能源裝機佔比將進一步提高,達到50%以上。

不過,大規模用新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仍面臨核心挑戰:新能源的不可控性,這一問題制約著新能源的規模化發展。

“高安全長時儲能是提升新能源規模化利用的關鍵。”南方科技大學碳中和能源研究院院長趙天壽直言。

儲能大會展示區一角。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儲能大會展示區一角。人民網記者 陳藍燕攝

如今,長時儲能技術發展到哪一步了?業界認為,從市場需求角度看,鋰電池能佔據絕大部分市場,主要因其擅長8小時以內儲能,這也是未來一段時期的主要儲能需求。

國家電網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首席技術專家惠東分析:“未來十年,解決新能源消納及頂峰問題,日調節(8小時儲能)仍將是主體需求。從實踐與技術層面看,鋰電池在各類儲能技術中經濟性最優﹔預計到2035年,日調節類長時儲能仍將以鋰電池為主。歷經產業應用中的多次試錯與迭代,鋰電池不僅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還具備技術經濟性持續提升的空間。”

為彌補長時儲能領域潛在短板,企業與科研機構已開啟多元技術布局。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有限公司新能源事業部總經理蘇春梅透露,將加大研發投入,布局孔隙型壓縮空氣儲能、多種高溫長時儲熱等技術,推動儲能與油氣、新能源業務的深度協同。

儲能產業的崛起,一邊是機遇,一邊是挑戰。

從機遇來看,能源行業的轉型為儲能創造了廣闊空間。蘇春梅指出,傳統能源與新能源已從簡單替代轉向深度融合、協同發展,“這既是能源行業轉型的必然方向,也為儲能產業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

工業和信息化部節能與綜合利用司二級巡視員慕穎也表示,儲能等新興產業的產業鏈長,滲透面廣,帶動性強,已成為制造業發展的新增長點。

從挑戰來看,產業擴張過程中需警惕“無序發展”。曾毓群提醒,要實現儲能高質量發展,需守住四大核心:堅守安全底線、構建真實可信的市場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以零碳未來為目標推動儲能創新。

儲能產業要實現高質量發展,技術突破與產業規范是重要基礎,構建全新產業生態更是推動產業邁向更高水平的關鍵環節。

中國工程院院士陳清泉提出,應推動能源網、信息網、交通網、人文網與能源流、信息流、物質流、價值流的深度融合。儲能產業生態通過“四網四流”融合與AI技術賦能,正重構能源與交通體系的底層邏輯。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技術突破與經濟收益,更在於推動人類社會向低碳、智能、韌性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型。未來需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技術創新與全球協作,釋放儲能作為“能源革命核心支撐”的巨大潛力。

AI技術正是推動儲能生態升級的核心動力,讓儲能這個“巨型充電寶”實現智能化。

廈門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工商儲解決方案負責人鄧錦杰描繪了儲能智能化的“三步走”發展路徑:第一步是單一場景的智能優化,如單個園區、商場、工廠等﹔第二步是布局區域性應用場景,比如區域虛擬電廠,提供區域性的負荷聚合服務﹔第三步則是終極目標——實現表前(電網側)與表后(用戶側)儲能的統一調度,構建真正的“源網荷儲”互動電網。

來自全球頂尖的行業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主辦方供圖

來自全球頂尖的行業專家學者齊聚一堂。主辦方供圖

不僅如此,AI還為儲能與其他領域的協同打開了新思路。

三河同飛制冷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總工程師陳振國從算力與電力協同角度提出新思路。他指出,面對AI大模型帶來的算力需求激增,可通過AI調度非實時性算力需求、靈活調控控溫系統,實現算力系統節能降耗,推動算力與電力的協同發展。

廈門大學能源學院院長鄭志鋒進一步強調:“人工智能將重塑新型儲能產業。”而這一重塑,離不開產學研資源整合、核心算法研發,更需要制度與生態的支撐。

隨著技術成熟與生態完善,儲能產業正從電網側、電源側逐步延伸至用戶側,形成完整的市場閉環。

特來電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園區事業部總經理王冰提出“電動汽車是帶著輪子的儲能單元”,並分享了用戶側的創新實踐:通過聚合充電樁、光伏、儲能等分布式資源,構建“微電網+虛擬電廠”體系,參與現貨市場、需求響應和輔助服務。在廣東、山東等地,峰谷價差已達0.8元甚至1元以上,用戶側儲能經濟性明顯提升,未來虛擬電廠將幫助用戶實現“充電不花錢,放電還賺錢”。

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於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意見》中明確提出,“科學布局抽水蓄能、新型儲能、光熱發電,提升電力系統安全運行和綜合調節能力”,為儲能產業發展提供了政策指引。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中心主任趙勇強指出,未來電力系統將高度依賴風電、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新型儲能是保障系統靈活性的關鍵,需通過技術創新完善調度規劃制度與市場機制,讓其成為電網側、電源側、負荷側的重要靈活資源。

從“規模領跑”到“質量引領”,儲能這一新型電力系統的“巨型充電寶”,正成為新電力革命的核心支撐,為我國實現“雙碳”目標與能源安全新戰略提供堅實保障。

(責編:陳楚楚、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